文字排列的逻辑

文字排列的逻辑(三十)

——经典美文的图式是怎么形成的

经典美文之三十:以《荷花》为例


荷花

《荷花》这篇短文是叶圣陶先生的作品。

作者是这样开头的:

清早,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

作者开门见山,交代了时间,人物,地点,以及事件。这里一共只有两句话。这两句话是承接关系。先是“闻到一阵清香”,接着是“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也有一点因果关系的逻辑在,因为“闻到一阵清香”,所以“赶往荷花池边去”。这里紧扣了文题,紧扣了写作的对象。

到了荷花池边干什么呢?当然是欣赏荷花,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荷花的: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作者到了荷花池边看到了什么,抓了什么来写?先总览一遍: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接着写荷叶,然后写白荷花和荷叶的关系。接着写三种样态的白荷花: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的,花瓣儿全展开的,以及还是花骨朵儿的。

作者重点要写的是荷花,为什么介绍荷叶呢?因为荷叶是一个背景,是一个衬托,先交代,就是给荷花的出场布一个景。

这些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也主要是顺承关系。但是,让我们感到特别的是,作者在第一句介绍了荷花,第二句便写荷叶,第三句接着写荷花,这样会不会逻辑不严密呢?其实不会。作者本来是要着重描写荷花的,但是呢?给荷花的出场布个景。这有一点点像“插叙”。前面写荷花,后面接着要写荷花,中间插叙“荷叶”。

作者接着写白荷花: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这里作者的高明之处是,由眼前的景写到想象中的景。由实到虚的写法。前两句是写实,最后一句是联想。

作者接着想象: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过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了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这一个自然段都是作者的想象。丰富了写景的内容。先是想象着自己穿着雪白的衣裳,在微风中翩翩起舞。然后是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镜头从一朵荷花拉远,变成一池荷花都在舞蹈。然后又从动态回归到静态:风过了,“我”静静地站在那儿。但是,小昆虫和小鱼儿是动的,他们过来告诉我一些好消息。这里共有六句话,句与句之间都是顺承关系的逻辑:穿着白衣,风来起舞,荷花群舞,风过停止,蜻蜓告诉,小鱼告诉。这六句话虽然是想象中的画面,但是逻辑条理是十分清晰的。

作者由实到虚地写,长久地沉浸在这种想象中。这想象的画面是一场美景。这种美景是独特的。

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这里又从虚回归到实。

因此,这篇短文的逻辑是非常清晰的。总的来说,就是“去看荷花”“池边赏花”两部分内容。而“池边赏花”这部分内容,其实是按照“由实到虚,再由虚到实”的顺序来写的。文章的确是紧紧扣住“荷花”来写,或写实,或联想。写出了美感。除了意境美,还有语言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文字排列的逻辑 ——经典美文之图式是怎么形成的 经典之十五:以《鸟的天堂》为例 读者看到这个文题,便会思考:“鸟的...
    苏本子阅读 490评论 0 1
  • 文字排列的逻辑(二十三) 经典之二十三:以《一匹出色的马》为例 本文的作者是陈伯吹先生。本文讲述了郊游归来,妹妹要...
    苏本子阅读 795评论 1 3
  • 文字排列的逻辑 ——经典美文之图式是怎么形成的 经典之十:以《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例 这是小学《语文》中一篇经典的游...
    苏本子阅读 265评论 0 1
  • 文字排列的逻辑 ——经典美文之图式是怎么形成的 经典之二:以《匆匆》为例 《匆匆》这篇文章是小学语文教材之中的经典...
    苏本子阅读 498评论 0 1
  • 文字排列的逻辑(二十六) ——经典美文的图式是怎么形成的 经典美文之二十六:以《找春天》为例 《找春天》是人教版2...
    苏本子阅读 458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