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上图片中的问题是学生普遍难以理解的,只靠单纯的化学知识无法将这些问题解决清楚。需要物理化学的联合与渗透帮助学生弄懂其原理。科学源于生活,我们可以先从生活中常见的实力入手再引入这些抽象的知识。
核心结论:密封装置中,气体压强与气体质量、温度正相关(体积固定时),这一规律可通过轮胎爆炸现象直观理解,且能从宏观现象延伸到微观本质、从初中知识衔接高中公式。
一、生活实例:轮胎的两种“爆炸真相”
用学生熟悉的轮胎爆炸场景,拆解压强变化的关键影响因素:
案例1:持续给轮胎打气(不考虑体积膨胀)→ 爆炸。
逻辑:轮胎体积固定,不断打气会增加内部气体“数量”(质量变大),气体分子碰撞轮胎内壁的次数增多,压强逐渐超过轮胎承受极限,最终爆炸。
结论:体积不变时,气体质量越大,压强越大。
案例2:夏天轮胎暴晒→ 爆炸。
逻辑:轮胎密封后气体质量固定,暴晒使温度升高,气体分子运动速度变快,碰撞内壁的力度和频率都增加,压强升高导致爆炸。
结论:质量不变时,温度越高,压强越大。
二、深究本质:气体压强的“微观密码”
宏观现象的背后,是微观分子的运动规律:
压强的本质:气体压强是分子不断碰撞容器壁产生的“持续作用力”。
类比:就像无数个小球不断撞击墙壁,撞击的次数越多、力度越大,墙壁受到的“压力”(压强)就越大。
微观视角解读轮胎爆炸:
1. 打气时:分子数量变多→ 撞击次数增加→ 压强变大;
2. 暴晒时:温度升高→ 分子运动速度变快→ 撞击力度和次数都增加→ 压强变大。
三、知识延伸:从初中到高中的公式衔接
1. 初中阶段(定性理解)
无需复杂计算,记住核心关系:
密封装置(体积V固定)中,压强(p)∝ 气体质量(m)、压强(p)∝ 温度(T)(“∝”表示“成正比”)。
2. 高中阶段(定量公式)
(1)结合物理“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实现宏观与微观的统一:
公式:pV = nRT(无需死记,理解含义即可)
(2)各物理量含义:p=压强、V=体积、n=气体物质的量(对应“气体质量”,n越大,质量越大)、T=温度(绝对温度)、R=常数。
3.对接初中知识:
当V、T不变时,n越大(气体质量越大),p越大(对应“打气爆炸”);
当V、n不变时,T越高,p越大(对应“暴晒爆炸”)。
四、跨学科关联:化学与物理的“双向奔赴”
(1)化学视角:密封装置(如反应容器、储气罐)是化学实验和工业生产的常用设备,理解压强变化能解释“加热固液反应装置为何要防压强过大”“灭火器的工作原理”等问题。
(2)物理视角:压强是力学核心概念,气体压强的变化规律是热学的基础,与“分子动理论”直接关联。
(3)核心逻辑:化学关注“物质变化”(如反应生成气体导致质量变化),物理关注“能量与运动”(如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两者共同解释了密封装置的压强变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