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I丹思心舞
【个案总体情况】
来访者主诉不满意父母对自己的态度,给不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困惑于父母为什么要生自己,找不到合适的人结婚。在咨询过程中,透露出自己混乱的两性关系。来访者不清楚自己的咨询目标,咨询师希望通过求助督导进一步理解个案,明确咨询方向。
【咨询理论/技术/方法】
咨询师与督导都是从精神动力学取向来理解和分析个案。督导进一步提示了几个理解视角、干预方法和咨询方向:
1、从理解防御机制,理解来访者背后的潜意识信念;
2、从自我意象角度理解来访者的多重子人格面向;
3、咨询中基于上述相关假设,进行澄清、面质、解释,帮助来访者将潜意识意识化;反复讨论,腾出时间让她内在消化,渗透到情感和行为上。比如
(针对来访者注意咨询师跟自己穿一样的鞋子)“一样的鞋子,意味着什么:会走同样的路?一样跟男人暧昧?品味一样?”,
(针对来访者询问咨询师是不是很焦虑)“你对我的焦虑这么敏感,是不是不愿意看到你的焦虑?”
(针对来访者的自我不确定感“我也不知道”)可以进一步问来访者在男人和女人面前,以及在不同男人面前,是不是自我感觉不一样,有哪一部分是在所有人面前都一样的?
4、利用咨访关系、咨询师的反移情,充分共情、镜映来访者,提供支持性治疗,同时帮助来访者弥补自我同一性的缺失,建立界限感。
5、下一步要帮助来访者区分幻想和现实,如果过多在想象当中,自我功能受压抑、与社会脱离。
【个案概念化】
1、核心问题:来访者的问题是存在级别的,她所有的困惑、探索和异常行为都是在寻找自己是谁和自己的存在价值。
2、来访者的防御机制和潜意识:
—混乱的两性关系不是为了肉欲本身,而是通过高浓度身体联结和情感联结证明自己活着,也反映了来访者的低价值感。同时,来访者找不到自己,要通过在更多关系中的回应来看见自己,包括找咨询师也是想通过一种稳定的关系找到“我是谁”。
—来访者通过“体弱多病”来实现超我的自我攻击,反映了一种投射,将自己视为弱小的、无辜的,而对方是强大的、恶意的。
—诉说中的兴奋和细节描述,可能有对抑郁的防御,也有表演的成分,希望被关注,尤其是被女性关注。
—用边界不清,寻找自体客体,投射自恋和焦虑,比如边上厕所边打手机、凑近去看咨询师的头发、特别注意和咨询师一样的鞋子、问咨询师是不是很焦虑,等等。
3、人格和子人格:
—高度的不确定性(“我也不知道”),可能有多重子人格侧面,不能由清晰的主人格主导。
—边缘性人格障碍:来访者有这方面的特征,自我认同弥散、使用分离的防御机制。
【自我反思与经验学习】
这个个案的表面行为有违通常的伦理,在性关系上显得很不检点,容易让咨询师带上评判和反感,作为专业的心理工作者应该修炼自己的平等心,以中立的态度帮助来访者,这样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核心的问题所在。同时,咨询过程中任何好的、不好的反移情都可以通过敏感地觉察,用来作为理解来访者的工具以及与来访者讨论的话题。
【咨询建议】
咨询师对来访者有着很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觉察,怀有专业的建设性好奇和热情,也由此产生一些反移情,其中承接了一些来访者的投射。这些都是推进工作的条件,咨询师善加利用就好。来访者比较多行为层面的条件反射,少了些深刻的领悟,需要咨询师本身对来访者的早年教养背景和经历做更多的理解和验证,再耐心地一点点去引导来访者看见和理解自己。
【督导金句】
撒谎有时比客观情况更接近内心的真实。
(QJ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