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誉安 Day38@365
我理解中的编剧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于无形中设置套路。既有足够剧烈的剧情矛盾,又能够顺理成章而不让观众觉得违和。
如同“小确幸”来自村上春树的随笔,从本剧的名字也能体会到背后所倾注的心思。长在高处的美丽花朵,让人仰望却又止步于接触的重重困难。女主是日本高阶层花道艺术家,年轻貌美又才华绝伦。可以说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又被寄予了流派传承的厚望。
但她有自我么?
空蝉的自我
女主所要继承的流派,slogan就是“摇曳不定的光与影”。强调的是一种叫做“另一个我”的艺术理念。所以为了能够保持这个理念,他们需要的触发源叫做“罪恶感”。就像化茧成蝶之后在天上挥舞着翅膀,注视着那个刚刚脱离下来的外壳一样。讲究的是人与作品都面对着观众,然后进行插花的艺术创作。整个创作的过程,作品由于是直接呈现给观众的,所以对于创作者来说就需要使用“背后插花”的创作形式。
而这种艺术理念最大的问题就是:违背人性。因为这种流派就需要传承者必须能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当中,完全的专注在自己心里的封闭空间内。这也就是为什么身为女主父亲的家主一定要暗中破坏女儿马上就要步入殿堂的婚姻。然后一路的暗示,她能够摆脱这段失败婚姻的不二法门就是找个替罪羊,在跟对方即将步入婚姻之时,毅然决然的选择抛弃对方。这也就为男主的出现做了一种较为“合理”的铺垫。
所谓逆袭
男主外貌只能用感人来形容,妥妥的“特型”演员。看来主创在挑选演员时也是煞费了苦心。从剧情表面的种种剧情描述来看,其所想要营造给观众对于男主的第一印象也是“究极屌丝”的人设。
一般按照国内的剧情,也就是通过先把“大帅哥”用毫无诚意可言的化妆术和衣着打扮来凸显人物过去的状态。不过本剧为了跳脱出常规的行进路线,将男主的常规身世也算是打入到尘埃当中了,同时还踩了只脚更碾了好几下的那种。
但是,身为主角,怎能没有光环?
第一、男主的妈妈,当年的万人迷、情感专家。拥有“高岭之花”的思维模型,同时又能够提炼“两性感情”终极本质的大神一样的存在。虽然在第一集中便已经去世,不过在后面的关键时刻,都是通过男主的回忆来实现的再次出镜。
第二、男主爱读书。虽然屌丝,虽然是一个自行车修理店的继承人。不过男主对于书籍的阅读,是另一个更为重要的杀手锏。现在不是流行这么两句话么?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料的大脑万里挑一。
所以这部剧清楚无误的道出了一个哲理。我们可以没有资源,没有基础,没有学历,但我们不应该停止学习。
正经的歪楼
这两天在听樊登的《好奇心》,里面也正好提到了人们自我成长的三个层次,由浅入深为:本能性好奇,思考为什么,产生求知欲。而本剧的男主,在这个看脸的社会氛围下所产生的巨大反差就是:他的求知欲。在典型的癞蛤蟆与白天鹅的相处剧情下,男主每每在面对女主的关键时刻,回忆起来妈妈如同预言一般的“先知先觉”。所以女主在处于“黑箱”状态下,自然也就更容易震撼于如此寒酸外表之下的男主这颗睿智的内心。
自我的重塑
返回来继续说女主。问题已经被抛出来了,女主身份私生女。从“法理”上已经失去了继承的资格。而且由于跟男主的恋爱,已经令她失去了“另一个自我”。这个另一个自我,还是经由男主通过自己的求知欲得到了自己的答案,即保持一种童年的状态。不过这种所谓的“空蝉”,随着本体心智的成熟当然也就消失无踪了。
更严重的是,女主的价值观是多年在流派当中通过不断的被灌输,已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思维体系。但这个体系已经轰然倒塌,可以想见,一个对于内心比普通人更为敏感的艺术家来说,不吝于一场内心的“屠戮”。
在这种的矛盾冲突之下,女主的痛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正是我们当下很多人的真实写照么?所以也更容易引起观众对于答案的一种期待。主创们会为我们提供出来一个什么样的答案呢?
说来就来,简单直接。女主受到已故妈妈曾经的“辉煌”寻到了答案。“成为自己应该的样子”。成立了自己的流派,遵从的就是自己的内心,前提是接受了当下的自己。剧情么,自然是跟男主大团圆的结局咯。
《高岭之花》落下了它的帷幕,我的人生正在继续。
晚安,昨天的我。
你好,明天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