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善意面具,别让你的好心失控

去年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里的乔英子,因为不堪妈妈给的压力,最终得了抑郁症要跳河,而她的妈妈却还是以爱之名,对英子说:“妈妈都是想为你好啊!”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他们总是忽略了,善意也是有边界和限度的。有句话说得好,花看半开,酒饮微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做到行为有度,慎始敬终,才能行稳致远。

东方朔也曾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善意”过度也会给人带来伤害。那么,怎样才能自觉、有效地抵制这些看不见、摸不着却现实存在的“善意暴力”,真正理性地认知自我和关照他人,实现人际关系的圆融和谐呢?

日本学者崛内进之介所著的《为何善意会伤人》,从个人心理及社会层面深入探讨了产生这种以善意为名的暴力的原因,并给我们提供了抵制暴力的“良药”。本书适合处于现实与虚拟的社会网络关系中的每一位读者阅读,尤其对在职场和生活中正苦恼于“善意暴力”的受害者有指导意义,对“善意施暴者”有意无意的加害行为同样具有警示作用。

崛内进之介是日本著名的政治社会学学者、社会学博士,多年从事日本社会心理研究,对该领域有较为深刻地理解。著有《被情感获猎的人们》、《陷入危险人生》、《知与情意的政治学》的等。

作者从科学研究的视角出发,通过冷静客观的论述,让读者看到并反思以善意为名的暴力、以共情为名的曲解。完整地理解我们所处的社会以及我们自身,也许会帮助我们拥有真正善良的能力,实现人际关系的圆融和谐。

所谓地维护正义,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快感

王小波说:“善良要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所以让我去选择道德的根基,我愿选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既是善良的根基,也是道德的根基。实事求是意味着不夸大、不隐瞒,只要其中掺杂了虚伪和作秀,必然导致社会风气的滑坡。

典型的例子,就是很多名人大咖,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备受广大群众的关注,但凡他们的言语行为有一点点不被大众认同,有一个人跳出来抨击,后面就会跟着有一大波人随之附和。

也不管事情是不是真的,事情的原委是什么,大多数人都是先吐为快。更有甚者,会添油加醋,打着正义的旗号,过度评判别人。他们认为,既然有人这样说,那肯定就是有原因的,肯定就是这样。其实,这种行为只是为了满足自己抨击他人时的快感,并不是真正地维护正义。

没有人能无法完全理解他人

茨威格说:“同情是把有刃的利刀,不会使用的人最好别动手。”

当我们感觉到别人正处于苦难之中时,常常会对对方产生同情的心理,并主动伸出援手。但很多时候,我们对他人的同情出于我们“自我代入式”的体验,对于对方情境中的真实体验并不能准确地把握,也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期盼他人的同情。

我们的同情在别人眼里甚至可能是一种负担。同情是一种智慧,把握同情与善良的尺度,才不至于让同情变成“施舍”,才不至于伤害他人的自尊。

但同时,我们更不能指责别人“没有理解他人的心情”“不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因为,人类无法无限度地体会他人的心情。我们对与自己比较亲近的亲朋好友时,更容易产生共情,而在面对其他人时共情能力就会减弱。

所以,体会他人的心情这件事根本不会有正确答案。

保持必要的距离

卡尔维诺在《树上的男爵》中说:“谁想看清尘世就应当同它保持必要的距离。”

弘一法师也说:“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在每一段人际关系里,对待每一件事,都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当事者未必想得到你的理解,甚至会想,你怎么可能会懂呢?

我们无法容忍无关自身厉害关系的违规行为,总是强调加害者要自我反省,更加同情弱者,认为如果加害者不与受害者受同样伤害的话,就不公平。

但是,对于加害者来说,他们需要的是反省,而不是自我伤害,这样的共情不仅会伤害加害者,还会伤害受害者。

如果真正渴望社会公正,就应该像作者说得那样“思考怎样才能使受害者、加害者和加害者的家庭重新融入社会”。同时,我们需要理性认识自我,为了得到他人的肯定而盲目迎合。

你以为的爱并不真的是爱,你以为的善意也并非会有好的结果。善意也会伤人,它背后往往隐藏着无声的暴力。忽略善意的边界和限度,过分地共情虽迎合了他人的想法,却会影响自己的理性判断,导致我们“好心办坏事”。

《为何善意会伤人》从科学的视角出发,为读者揭开善意的面具,让读者发现:自以为是的善和别有用心的善。

善意有边界,共情也有陷阱,出于好心的行为也会失控。愿你能真正理性地认知自我和关照他人,实现人际关系的圆融和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