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开会,我的手机开始了震动,是一个老学员叫做梅梅的打来的电话:老师,我的那个死孩子气死我了,如果现在让我见到他,非得揍他!
我:发生了什么?被梅梅的语气和语调吓了一跳
梅梅:我家的那个死孩子今年15岁,初三,叫坤坤。刚刚数学老师打来电话说,坤坤在上数学课的时候看课外书,老师问孩子,孩子说数学卷子做完了,就看一会课外书。老师想把课外书拿走,结果坤坤说:你管不着!老师很生气,就给我打电话,你说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呢?怎么能和老师那样说话呢?怎么那么不尊重老师呢?电话那边传来了“呼哧呼哧”的喘气声,显然坤坤的行为激怒了妈妈,让妈妈暴跳如雷。
如果家长朋友们遇到了同样的情境会怎么处理呢?很多家长都会和梅梅的做法相同,很自然的就会和老师站在一起,认为老师管孩子是理所应当的,是为了孩子好。等孩子回到家,不分青红皂白的一顿训斥,让孩子去给老师道歉。请问大家:孩子是心甘情愿去给老师道歉吗?答案显然不是。
在老师给梅梅打电话的时候,梅梅的情绪就已经被老师带着走了。我们每个人在表达时,都会向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走。老师也不例外,和梅梅电话时也会向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说。被激怒后的梅梅,她的情绪出口就是孩子。
先说老师,老师感受到的是不被尊重,或者说自己的权威遭到了挑战或者威胁,尤其是在全班同学面前更是如此。还有就是学校的制度同样遭到了挑战。那么好,我管不了你,让父母管,成功的把这种情绪传递给了父母。
再说梅梅,接到电话会暴跳如雷,梅梅想到的是孩子不听话,不尊重老师,老师为你好还这样和老师说话。梅梅潜意识感到的是,因为孩子的行为让自己难堪,自己无力面对老师对自己的责难。这是其一。其二,在妈妈的意识里,孩子不听老师的话,就是不好好学习,不好好学习就考不上好高中,考不上好高中,就考不好大学,考不上好大学,就会影响以后的就业,就会过不上好日子...
尊师重教,是我们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妈妈的想法没错。试想一下如果孩子回家以后,被父母训斥,孩子感受到的是什么?在整个过程中,两个最重要当事人中,坤坤的情绪被忽略了,孩子看到的是愤怒的老师和暴跳如雷的妈妈,而自己缩在角落,惊恐的看着他们。
作为父母,遇到这样的事情,首先让自己的情绪平复下来。孩子和老师吵完架,一方面感到无助,另一方面恐惧,害怕被父母训斥。或者害怕被学校更加严厉的责罚。父母见到孩子后要问孩子几个问题:
第一:发生了什么事情?
第二:你的感觉如何?
第三:你想要怎样?
第四:解决这件事情有什么办法?
第五:这些方法的后果是什么?
第六:你最后决定怎么做?
第七:希望向谁求助?或者希望对方怎么做?
第八:如果以后相同事件发生,你怎么处理?
这个时候尽可能还原事情真相,要做到公平公正,如果孩子做的不对,要告诉孩子不对的原因以及改正的方法,做的对的要及时表扬鼓励。该向老师道歉的不能姑息孩子。如果老师做的不合适,也要委婉的向老师说明。
这个过程,就是父母和孩子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父母一直陪伴在孩子身边,孩子不会有孤独感,也不会有被冤枉的感觉,假如以后有同样的事情发生,如果父母能坚持这样处理,亲子关系就会越来越好,孩子对家对父母有很深的依恋感。孩子和老师的关系,通过这件事也会很融洽。最主要的是,孩子学会了怎样处理人际关系,提高了孩子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的能力。
如果像刚开始梅梅那样,处在情绪化的状态来处理事情,久而久之,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不懂自己,一味的向着老师或者学校,和父母心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远,也不再向父母表达真实的自己,用一层膜把自己包裹起来。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教育孩子要从自己做起,我们的言行决定了孩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