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道不同,不相为谋”,若选择的道路的不同,又怎么能在一起谋划以后的何去何从呢?朋友和事业都尚且如此,何况是后半生的伴侣呢?
洪姐和段哥,一个风风火火,一个温润如玉。很多人都想,性格不一样,互相弥补,肯定长长久久。
段哥的工作很复杂,哪里有活就去哪里干。他原本也是单位上的人,后来倒闭了便下岗了,干起杂工。他无论工作再忙再累,也不忘照顾两个女儿。
早晨起来准备早饭,送小女儿上学;中午回来准备午饭;晚上吃了晚饭就辅导女儿的功课,有的时候会熬到凌晨,第二天依旧如此。日复日年复年,风里雨里不改变。
他的工资不多,除了自己的烟钱,基本都是两个女儿的开销,零花钱和买辅导资料的钱。那么多年,阅读书籍,书法书籍,绘画书籍,各类课外书,家里从没有断过,只要女儿喜欢看,就支持。他们不像是父女,更像是朋友。
洪姐是做厨师行业,朝七晚六,中午休息三四个小时,相对于其他人的工作,还算可以。每天除了上班就是和朋友在午休时和朋友打麻将,像带女儿出去逛街诸如此类的互动,少之又少。在女儿的世界里,存在感很低。
段哥照顾女儿的时间颇多,洪姐认为那是在浪费时间,不好好挣钱;段哥性格温和,不善言辞,洪姐认为那是懦弱无能;段哥喜欢在处理完一切家庭事务后,看看书,练练字,洪姐认为那是毫无意义的事,浪费时间。他们之间的一切找不到一个相交点,各做各的事,就像现在流行的那种说法,“搭伙夫妻”。
后来,他们离婚了,大女儿14岁,小女儿8岁。姐姐归母亲,妹妹归父亲。之后便没有瓜葛。
这就是我父母的故事,我是大女儿,随母亲改嫁,现在独自在他乡生活。
我深知,三观不合的人在一起生活是怎样的难受,因为我和我母亲也是如此。会因为观念不同而吵架,因为很多小事而指责我。
三观不同,不是指兴趣爱好不同,也不是指生活习惯不同,而是指,思想,看待事物的态度等等的不同。例如前段时间很有趣的一个文案,“我喜欢大海”“那里面死过人”,对方无法理解想表达的情怀。
三观不同,无论再怎么努力,都无法解答,也无法找到破解的方法。不用再费尽心思地去改变或者去包容,因为根本就不在同一个频道,频率不同,怎么沟通?
我母亲让我找一个门当户对的对象,我当场便生气了,我对她说:“物质上的门当户对,可以少辛苦几年,但我更看重精神上的门当户对。生活本来就不容易,别给自己施加痛苦。”
我父亲对我说:“晚几年在结婚,不要那么早。你现在要努力一点,多独立一点,实力相当,找一个志同道合的人,可以做爱人,可以做良师,可以做益友那样余生也快乐一点。”
对于很多人来说,独自一个人生活已经不是很难的事,已经经济独立了,所以寻找一个志同道合的人,是何其的重要。可以在一起做很多事,说很多话,互相推动彼此的成长,往往志同道合的人,彼此都会激发出新的技能,那不是逼出来的,而是无意识的。
从古至今,人们向往平平淡淡的生活;向往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花;向往一屋两人三餐四季,四季三时两人一生;向往睁眼是你,闭眼是你;向往天黑有你,天亮有你。
我很喜欢在晚饭后去散步,因为去广场,可以看到很多大爷大妈,肩并肩,迈着同样的步伐,边散步边聊天,风风雨雨一生,旁边仍是当年那个人,是何其幸福,又是何其幸运。
“得一人,志同道合,知情知趣,同甘共苦,不忘初衷”,愿你历尽千帆,最终遇一个志同道合的人,共度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