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基大典后的第三天,朱元璋就召开了第一次朝会。作为军师,我也有幸参加。
"诸位爱卿,"朱元璋高坐龙椅,"如今天下初定,百废待兴。你们觉得,应该先办什么事?"
大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敢贸然开口。倒是李善长第一个出列:"陛下,臣以为当先立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朱元璋点点头,目光扫视群臣:"还有吗?"
我站了出来:"启奏陛下,臣有一计。"
"说。"
"与其单纯立制度,不如先立一所学校。"
"学校?"众人都愣住了。这开国之初,百事待举,怎么先想到办学校了?
我却胸有成竹:"陛下,制度再好,没人执行也是白搭。当务之急,是培养人才。不如在金陵设立国子监,广招贤才。"
朱元璋眼前一亮:"有意思。继续说。"
"这国子监,不光教经史子集,还要教实用之学。譬如算学、天文、农事、兵法等。"
李善长皱眉:"这恐怕不合规矩..."
我却不管他:"陛下,这天下是打出来的,不是考出来的。光会背书有什么用?现在正是用人之际,需要的是真才实学!"
朱元璋突然大笑:"好!就依你所言。李善长,你去办这件事。"
李善长无奈,只得应下。
散朝后,朱元璋把我单独留下:"林修远,你今天说的这些,是不是又是那个...奥运会的时代传下来的?"
我心中一惊。这老狐狸,还记得这茬呢!
"陛下明鉴,"我只好实话实说,"确实是后人总结的经验。"
朱元璋不以为忤,反而更感兴趣:"那你再说说,他们都总结出什么经验了?"
我心想,既然你问了,那我就说说吧。反正该来的迟早要来。
"其实也简单,无非是'强国必先强民'这个道理。要想国家强盛,得先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而要让百姓过好日子,就得有好的官员,有好的制度..."
"比如呢?"
"比如说,可以建立一个专门的机构,监督官员;再建立一个机构,专门管钱粮;还要有一个机构,专门收集民情..."
朱元璋听得连连点头:"这些主意都不错。不过..."他意味深长地看着我,"你就不怕吗?"
"怕什么?"
"怕朕翻脸啊!"朱元璋哈哈大笑,"你不是知道朕的脾气吗?"
我也笑了:"陛下,在下倒是有个主意。"
"说来听听。"
"陛下不如立个规矩:但凡大事,必须三思而行。就算要治罪大臣,也得经过详细调查,不能因一时意气就定生死。"
朱元璋眼中精光一闪:"你这是要给朕定规矩?"
"不敢,"我赶紧说,"臣是想请陛下立规矩给大家看。您想,要是大家都知道做事有章法,谁还敢肆意妄为?"
朱元璋深思片刻,突然拍案:"好!朕准了!去,把这条写进太祖皇帝宝训里!"
从此,朱元璋虽然还是雷厉风行,但确实没再因为一时意气就杀人。百官见状,也都松了口气。
而我,则开始着手建立六部制度。这一套后世沿用几百年的机构,终于要在我手里正式成型了。
看来,这历史,真让我给改了不少啊!
不知道,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有意思的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