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语言带有很强的暗示性,如果使用不恰当,在不经意间就把自己推到坑里去了。
比如“写得不好”,“做得不好”这样的话通常带有一个时间属性,那就是“永远”。我们一谈到自己如何如何不好,就会习惯性地认为自己永远也做不好。这样不自主的心理暗示,让我们在还没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打退堂鼓了。李笑来老师说改变这样的语言习惯并不容易,但也绝非没有可能,只需要人为地加入一些限定语就可以。比如:暂时。我“暂时”做不好,我“暂时”写不好,我“暂时”······如果能够明白所有的笨拙都是暂时的,内心的压力就会自然小很多,而我们也可以因此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做事本身,而不是一味地忧虑。
周四,Dr.魏在得到直播中谈到在压力状态下,大脑表现往往不太好。他是《最强大脑》科学评审,谈到很多中国选手在台下表现很好,但在正式比赛中表现却不尽人意。相反,国外的选手,尤其是运动选手在台上往往是一种show的状态,成绩也不错。当我们提到比赛,就会有输赢。既然这样,谁都想争第一。在这样的压力状态下,每一次选择所做的动作,都关系到结果输赢。然而,国外的运动选手却把比赛当成是自身技能的展示秀,比赛开始,大脑迅速进入兴奋状态,整个过程是享受,结果出人意料的好。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面对像比赛这样的紧张时刻,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思考,暂且抛开输赢,让自己进入对外秀技能的状态,让大脑嗨起来,结果应该差不到哪里,甚至会更好。这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你得有能嗨起来的技能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