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在那里

邻里相帮,这是以前的场景了,现在很难见到这样的场景了,现在要是有什么事情,已经量化了金钱,不过这样也好了,不用还人情了。

小时候村上人家盖房子是要脱土基的,就是泥巴经过牛转圈踩熟,然后再用木模子,一块一块地,有人挑泥巴,有人拉土基模,基本上是人员配备的很齐的。

盖房子的时候也是大家帮忙,也不要钱的,有的做房子,做小工要从头做到结束,直到房子盖起来了。

那时候已经开始盖瓦房子了,大多数人家都是做的黑六间的瓦房,相比早些时候的稻草屋顶要强百倍了。

我还住过草房子的,墙上是泥巴的,地面也是泥巴的,屋里总是黑黑的,就算 是有窗户也是黑的。

虽然是盖的瓦房,但是墙体还是以土基为主,大家都差不多。

到后来,大约是七十年代末期了,也已经有人家做砖包土基的墙体,就是外墙用的是砖的,那时都是人工制作,窑里烧的灰砖,也就是青砖,平常老百姓也用不起。

最早的就是生产队的队屋是用的砖彻的墙 ,私人家的很少有人用的起的。

我家门口是大队干部,那个砖也是大队里办的窑厂,烧砖的师傅也是我们小队上的,所以我们看到的第一家就是大队干部家用的灰砖。

那些砖和瓦也是用人力从窑挑回来的,没有车,更没有车路,我们家屋后有一条路,叫马路,这条马路是镇上通往县城的主干道。

到九十年代初期,小土公路也修的多起来了,已经有老百姓开始做楼房子,隔壁村上已经办起了好多的小吊窑,不过已经是红砖了,也只能烧红砖,我们村上的煤青砖的师傅也回到村上建了个土窑烧青砖,但是可能由于土质不好,好像也没有赚到什么钱,烧了几年也就没干 了。

这个红砖呢,也要讲究土质的,含沙量太高了,砖就容易碎散,只有是黄土不是太老的那种,泥坯做出来光滑,煤出来的砖结实还好看。太嫩的黄土烧出来的砖容易收缩,会形成大小不一致,当然,也不是会有那么在的误差。

从做楼房开始,就有人家开始花钱请人了,市场经济了,多少钱一天,开始是到别的村上去做,那还得找关系,让人带着去,这么一来,本村有人做房子,也就不好意思叫人帮忙了,除了亲戚之外。

不过这样也好,大家各奔前程,不欠人情,习惯了也就好了,现在乡下大多数楼房还是在九十年代做起来的。

乡下做的这种楼房,绝大多数还是乡村模式的楼房,没有卫生间的,那时自来水都还没有,你要抽水马桶也没有用。

再过了些年,城里允许买房子了,乡下也很少有人做房子了,而那些花了很多心血做起来的房子,很多已经空荡荡的,只有过年,或者家里老人身体不好,才会回去住几天的。

曾经以为房子建起来了,就可以搞点吃吃,供孩子们读书上学,这一辈子也不愁了,世事难料,刚刚房子搞好没几年,这下好了,大家又一窝疯地在城市买房子。

房子成了一种念想了,成了一种寄托,这一代人的灵魂安放之所,根还在那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