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曾奇峰老师的《父母如何制造孩子的人格》先分享语录,明天整理心得。
1、父母不要以爱的名义把孩子搞坏了。 父母爱孩子没有错,是父母爱孩子的方式出了错.
2、太好的妈妈就是太坏的妈妈,足够好的妈妈是六十分。
3、父母要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以应对家以外的寒冷。
4、教育孩子需要自然而然的状态,成天琢磨孩子等于成天陷害孩子。
5、孩子有问题首先要评价一下父母的人格健康度。父母不健康的人格,会把糟糕的东西不自觉地投射给孩子。父母亲要有足够的人格强度,才能忍受育儿中挫折和失败。
6、只要父母人格健康,孩子经历什么都不太重要。父母做什么人比父母做什么重要得多
7、隔代抚养要看长辈人格品质是否健康。
8、父母老师将孩子分类归纳定义为某种人,将孩子一生高度总结导致的恶果是: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缺陷的人。父母老师对孩子的态度往往有人格塑造作用。
9、当“心理的歹徒”来临:压力、挫折、成长的困惑等,中国的父母让孩子独立面对,自己像奴隶主一样监工。
10、孩子渴望父母的爱,父母对孩子只谈学习,孩子只会感到压抑和控制。
11、父母的功能太强大了,孩子的功能会被压抑到潜意识层面·。
12、只要给孩子一个独立的人格成长环境和沃土,帮助孩子成为他(她)自己国土上的国王就行了。
13、孩子成长要看与妈妈的距离有多远。好的父母能忍受分离的焦虑。被孩子“抛弃”的越好的父母,越是成功的父母。
14、孩子成长最大的阻碍来自于与父母亲的分离。孩子只有走出与父母的共生圈,才能顺利的开始他的个体化与独立自主的过程,也才能更好地成长和社会化。
亲密关系
1、和伴侣关系不好归咎于没有共同话题,这是借口。差异不是用来制造冲突的,而是用来制造和谐的。如果两个人要用共同话题才亲密的话,本身就是自我压抑。
2、在亲密关系中,有人经常对爱人说,“你应该怎样”。事实上,“应该怎样”是一种暴力话语,是为制造冲突做准备的。制造冲突是因为:感到之间的关系太亲密了,我害怕太多暴露自己会遭到攻击,所以我要借助冲突推开对方一下。
3、如果一个人过的不好,就是她跟自己打交道都过不好,那她跟其他人打交道就更过不好。她想通过进入婚姻在另外一个人的帮助下使自己能够过得好,这样的人最后肯定会失望。因为这让别人承担了太多的责任和义务,一旦别人累了,就会逃跑。
4、假想的温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露出其本来的面孔,结果是更令人难以承受的冷漠。假想的控制感,会使人觉得自己对他人有巨大的权力,这迟早会导致关系的破坏。
5、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是不可以强求的,强求理解是一种界限不清的、过度自恋的状态。
6、很多女人把自己原本就有的强大投射给男人,再对男人有诸多期望,结果是一靠就失望,满腔愤怒。这其实是自设陷阱,有时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所认为的“男人都靠不住”。
7、抱怨是一种防御,掩盖自己婴儿般的欲望。抱怨,是自己给自己设计的陷阱。
8、人最大的消耗,不是来自智力或体力的透支,也不是来自跟大自然或同类的争斗,而是来自自己对自己的战争。内心冲突是指,我们做了自己认为不该做的事,由此而产生自责。抑郁、自卑,是一个人在用很大的力气在揍自己。好的解决方法是,用更大的力气揍其他人。
9、对于抑郁、自卑的人,你不要过度关注、关照他,他会内疚。你要把他提到竞争的位置,挑衅他,让他可以同样用挑衅回敬你。竞争是看得起对方,把对方当成平等的人。
10、有时候悲惨的经历只是为了满足自恋的需要。
11、在为一个人(伴侣或者孩子)做事情的时候故意把自己搞得很糟糕的话,是为了可以强制性的与那个人保持连接,可以让自己不被舍弃。
12、谁表扬谁,谁就比谁更高,对于没有发育得很好的父母、伴侣来说,指望得到他们的表扬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处在更低的位置。
13、在要求孩子(或者伴侣)优秀的时候,其实是在对孩子(或者伴侣)说,你不够优秀,所以不值得被爱。要求本身就是一种对他人的贬低,就是说“你还不行”。
14、对伴侣的挑剔是对伴侣界限的侵入。挑剔就是:那里有一条缝,我把我塞进去,类似性关系。
15、所有的成长都在哀悼丧失,所有的仪式都是葬礼。
16、暴怒是为了躲避对温暖和亲情的需要。
17、证明给别人看,或者很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是很悲伤的,判断自己价值的标准是他评,外在的,而不是自己的。
18、我们向外攻击的时候,带着厌恶,都是自我攻击。如果我不带批评的描述,才是独立的、分离的。没有分离的状态是压抑的。小时候就没有得到满足的,结果别人却搞出来了,就攻击他。
19、我们身边有很多——善于让他人承认错误——的人。我们可以发明一个病,叫:让他人认错型人格障碍。把对父母亲做错却没有负责任的愤怒转移到别人身上,对那些死不承认自己错误的人实施报。
20、在亲密关系间,任何想单方面改变现状,改变之间的关系,都是源自报复的念头。追根究底,是报复父母(或伴侣)曾经那么不好的对待自己。你学了心理学后,单方面想改变与父母的关系,父母感受到的就是被报复。我们要改善的是与内在父母的关系,与内在客体的关系,而平常表现该怎么样还怎么样,但是你内心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