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前,我写了篇《停下来 给自己方向》的文章,描写了自己当下战术勤奋,战略懒惰的困惑、焦虑和对于解困的迷茫状态,同时我也给了自己停下脚步,聚焦思考现状的一周时间。
我向内寻: 放空自己,暂停了一些学习打卡,不再纠结于数量和形式,感受自己在没有特定目标,仅以兴趣自由学习时的状态和内心的驱动力。
我向外寻: 利用空闲阅读了《爆裂》和《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和好友和家人进行沟通,获得动力寻找方向。
我惊喜的发现,除了我刻意暂停的听读打卡以外,阅读、快走、听书、参加形象课程研学等,我几乎没有中断其它项目,习惯的力量真是惊人。
短短的一周我想了很多,终于清楚了一件事情: 说到底,我是基于对自己的现状不认可的焦虑和不安。参加运动是为了使自己更健康;阅读写作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文笔;报名网络课程是为了锻炼思维能力;学习心理学是为了认识自己,与周边环境融洽相处;考取专业证书是为了提升职业含金量……所有勤奋背后的内在驱动力是想让自己变得更好。
更好的概念到底是什么?与他人比较,没有统一的标准,更没有能抵达的上限,只能和自己比较。
毕淑敏曾说过:" 生活的本身目的就是获得幸福,追求幸福,众生殊途同归,但幸福的尺度在自己心里,是一种对现状的满足感。
在那篇《世界上的痛苦与挣扎,有许多相似之处》中毕淑敏写道, 她曾经在"什么是幸福?"这个问题上误入歧途,陷入恐慌,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定位。直到看见了西方某一主流媒体向大众征集"谁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的三个答案时,才恍然大悟原来幸福就在身边。对自己的幸福毫不知情,不曾感觉得到是自己的毛病,只有改变认知,才能对自己的幸福负责。
追求更好就像追求幸福一样,要有正确的感知能力,认可自己的努力,学会接受自己,清楚自己的能力边界,才能明确方向。
有人说,人生在世,无非读书、见人、历事、行路,我们如此用力的生活,为了走在更好的路上,遇到更好的自己。我却想说,盲目追寻更好的自己,不如用心慢慢体会,有滋有味,更好的遇到自己。
我希望自己能做到:
1、了解无论人们的现状况是什么,我们都会有改善处境的愿望。所以接受自己想变得更好的愿望,不纠结于其中某一方面的不足和失落,理解所有的行动都是更好遇到自己的方式。
2、了解实践优于理论的道理。应对非常态化的未来,等待和计划的成本远比实践后随机反映更高。放松心态,继续行动,执行自己的提升计划,以习惯驱动行为。
3、了解自己的感受,困惑时慢下来,多思考,写出来,肯定成长,缓解焦虑,自我对话,清晰思路,接受个体的多样性,听清楚自己的真实需求。
连岳说过,人生的一大乐趣就是做到别人认为你做不到的事。人生更大的乐趣是慢慢做下去,做到你自己原先也认为自己做不到的事。
让我们一起加油,慢慢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