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栩可诗选:最美廿四节气诗·惊蛰》


      惊蛰

      昨夜惊雷已不同 

      南乡子·惊蛰

黑云乱晴空

竹影疏懒骤雨浓

挑灯望月思无绪

朦朦

魂梦幡然醉晚风

去岁枉施功

大地春回战无穷

不效陈抟眠到老

胧胧

昨夜惊雷已不同

      栩可闲笔 《昨夜惊雷已不同》

      昨夜,惊雷轰鸣,划破了夜的静谧。那是惊蛰的雷声,如同远古的战鼓在耳边激荡,宣告着春天的盛装登场。惊蛰,这二十四节气中的季军,宛若一位威严的指挥家,轻轻一挥手中的指挥棒,便引领着沉睡的大地和万物走向复苏。在这一刹那,生命似乎被重新点燃,蓬勃的生机涌动在每一个角落。

      桃花,这春日的使者,在惊蛰的时节里如约绽放。那山野间,一片片粉红如霞,仿佛是春天的画笔在大地上随意涂抹。每一朵桃花都像是精心雕刻的艺术品,以她们优美的身姿装点着这个浪漫的季节。

      初候桃始华,不仅让人欣赏到了大自然的美丽,更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和春天的气息。 而此时,枝头上的黄鹂也开始欢快地歌唱。它们感受着春天的温暖,用悦耳的歌声传递着喜悦和自由。

      二候鸽鹏鸣,这美妙的旋律仿佛是大自然的背景音乐,让人心情愉悦,充满期待。 随着天气逐渐暖和,老鹰开始躲藏起来繁衍后代,而鸠则开始鸣叫着求偶。这一变化,被古人形象地称为“鹰化为鸠”。

      三候鹰化为鸠,是惊蛰时节的一道独特风景,也是大自然生生不息、繁衍传承的象征。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惊蛰不仅是一道自然的节气,更是一幅文化的画卷,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古时农耕的人们,依据节气的更迭来安排农事,春耕、播种、施肥……每一环节都如诗如画,不敢有丝毫懈怠。同时,也孕育出与惊蛰息息相关的独特风俗。

      惊蛰之日,许多村落会上演盛大的祭祀仪式。村民们纷纷聚首于村庙或祠堂,点燃香火,奉上供品,以此祈求新的一年五谷丰收,家畜兴旺。他们虔诚地叩拜,脸庞上流露出对幸福生活的深切渴望。这一习俗不仅凸显了人们对农业的重视,更传承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农耕文化,让忙碌的现代人仍能感受到对土地的敬意和对自然的感激。

      惊蛰时节的花信风,更是让人陶醉。桃花娇艳欲滴,不仅赏心悦目,还能制成美味的桃花糕,让人在品尝中感受到春天的甜蜜。随后,金黄色的棣棠花在春日暖阳中悄然绽放,它们随风摇动,仿佛是大自然的精灵在跳舞。而蔷薇花则优雅地从嫩绿的枝叶中探出头来,像可爱的小姑娘一样好奇地打量着这个世界。

      然而,惊蛰的到来也意味着各种蛇虫开始四处活动。人们为了驱赶它们,会好好地打扫房屋,古人还会点燃艾草熏屋子,或者在墙角撒生石灰。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环境的关注,更透露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在这个时节里,人们还有吃梨的习俗。惊蛰吃梨,寓意着跟害虫分离,也寓意着远离疾病。梨的甜美不仅滋润了人们的喉咙,更给人们带来了健康和希望。同时,人们还会喝醪酒来驱寒提神。那香甜醇美的醪酒,仿佛是春天的琼浆玉液,让人们在品味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温馨。

      市场上,黄澄澄的枇杷、又脆又嫩的空心菜等春季食材也开始丰富起来。人们用这些新鲜的食材烹饪出美味佳肴,享受着春天的馈赠。特别是那空心菜掐去老梗后配上豆腐乳、芝麻酱一起炒着吃,真是又香又爽口,让人回味无穷。 惊蛰,不仅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更散发着浪漫的气息。相传,在遥远的古代,有一个温馨的故事与惊蛰紧密相连。那是一位年轻农夫在惊蛰这天邂逅了一位如花似玉的姑娘。姑娘自称是春天的使者,负责唤醒沉睡的大地。她的到来如同和煦的春风,温暖而亲切,让农夫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他被姑娘的美丽与善良深深打动,两颗心渐渐靠近。他们在春光中漫步,在花香中低语,共同编织了一段段美好的回忆。这个故事不仅为惊蛰增添了浪漫的色彩,更展现了人们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

      与此同时,惊蛰还与诸多文人墨客的轶事紧密相连。在古代社会,文人们常常在这一天相聚一堂,共同庆祝这个特殊的节气。他们赏花、赏月、赏春光,在诗词歌赋中抒发对大自然的挚爱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那些流传千古的诗篇和故事,不仅为惊蛰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昨夜惊雷已不同,万物复苏春意浓。随着一道春雷炸响,惊蛰已至,世间万物都被这声春雷唤醒,蛰伏的生命开始舒展身姿,迎接新的生活。

      惊蛰节气的经典古诗词

      1.《观田家》 (唐·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韦应物的这首诗通过对农民终岁辛劳而不得温饱的具体描述,深刻揭示了当时赋税徭役过于繁重、贫富差距过于悬殊的社会现实。全诗语言通俗,对仗工整,文笔清新,思致绵密,且多用对比手法,很有艺术感染力。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现实主义诗篇。

      2.《咏廿四气诗·惊蛰二月节》 唐·元稹

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

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

时候争催迫,萌芽㸦矩修。

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

      鉴赏: 此诗详细描绘了惊蛰时节的自然景象。通过“阳气初惊蛰”揭示了春天的到来和大地的复苏。“桃花开蜀锦”一句,用绚丽的桃花象征春天的美好,而“鹰老化春鸠”则暗示了万物的更迭与新生。整首诗展现了惊蛰时节生机勃勃的景象,以及对新生活的期待。

      3.《惊蛰日雷》 宋·仇远

坤宫半夜一声雷,蛰户花房晓已开。

野阔风高吹烛灭,电明雨急打窗来。

      鉴赏: 这首诗以惊蛰日的雷声为引子,通过“坤宫半夜一声雷”突显了惊蛰时节的特征。诗中“野阔风高吹烛灭,电明雨急打窗来”形象地描绘了惊蛰之夜的风雨交加,展现了自然界的磅礴力量与春天的到来。整首诗充满了生动的画面感和强烈的动态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9,539评论 6 50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3,594评论 3 396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5,871评论 0 356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963评论 1 29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984评论 6 393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763评论 1 307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0,468评论 3 42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9,357评论 0 27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850评论 1 31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8,002评论 3 33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40,144评论 1 35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823评论 5 34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1,483评论 3 331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26评论 0 22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3,150评论 1 27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8,415评论 3 373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5,092评论 2 35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