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多生几个孩子,等我们做父母的去世之后他们好互相扶助?
A: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能让你的孩子获得幸福生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是独立人格和健全的性格,并不是多几个兄弟姊妹。现代社会生活并不是农耕宗族社会,人一辈子从生到死都被绑在同一块土地同一个宗亲共同利益链上。人口数量也并不再等同于生产力的数量。
看《都挺好》里的悲剧人生,狠辣能干的苏母为了解决无能弟弟的户口问题嫁给无能懦弱的苏大强(跟弟弟一样的妈宝男),生了三个孩子,为了苏家为了弟弟活了一辈子,最后居然死于十小时麻将鏖战后的一把自摸兴奋到心梗。作为女儿她本身没有价值,只有做出对娘家弟弟有利益的人生选择才能被她母家接受“她是有用的”,继承了这种价值观的苏母内心是破碎的撕裂的,无法接受明明精明强干的自己因为是女儿身就被认为是没用的人。她自己的人生自己没有成全的机会,作为母家的利益祭品而活着,她需要子女们来实现自己想要的人生。
苏母需要学霸大儿子来实现她的社会价值感,被人看得起。她需要嘴甜的二儿子满足她的情感需求,依赖她需要她看得见她的辛劳和情绪,做她的小情人小棉袄。
女儿是没用的,克扣着养到十八岁就算仁至义尽,偏偏女儿继承了她狠辣能干的性格,作为那个不被苏母自己和老母亲接受的低价值背后的本身部分投射成长在了女儿身上。作为那个不被接受的子女,女儿为死去的妈妈恸哭也只能在人后,别人看到的她是冷心冷面不为母亲去世而恸的。自己那么有本事,在家里却被妈宝二哥从小打到大,从来得不到父母的庇护。
一代代传承的女儿无用论给母女人伦带来的伤害很明显,可是儿子有用论对作为一个人而降生的男儿来说,也是物化。他们的前半生甚至一辈子同样成为父母人生的祭品,大儿子面子大过天,二儿子妈宝。在这种父母价值观里,人本身没有价值,只有对家族或亲人有用,才有了人生最初的价值。
为人父母,你的内心有多破碎撕裂,你对自己不接纳不认同的部分有多大,你的儿女们就有多少原生性的性格缺陷。并且你内心的冲突越严重,从小开始你的子女不睦就也愈厉害。
所以认为多生几个子女就可以提高他们彼此的生活抗风险系数的,你以为这是给自己买保险还多买多赔呢。
Q:为什么我们总要去猜测他人的真实想法?
A:“我要。。。,但我就是不敢确认也不能说出来”的真香体质喔!
我们的文化是这样,对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有羞耻感,别人认可的才是有价值的。吃饭要互相夹菜,表达关注和重视。一个人表达自己的需求,会被认为是自私,表达自己的感情,被认为是矫情。只有通过他人的满足,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好像才显得正当无误。所以常常发生给对方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式的尴尬。
情感和情绪的表达功能也部分关闭,家长教育哭闹的孩子会用恐吓或者羞辱的方法使孩子止声,不会平等地跟孩子沟通哭泣背后发生的事情。不同的家庭教育不同的阶层文化教条都会内化成一个人的内在父母,内在小孩不被引导正视自己的情绪,认为有情绪是件丢脸的事情,所以习惯回避情绪,甚少觉察自己的情绪,就谈不上直接表达非暴力沟通,沦为情绪暴力的奴隶。
生活中常常看到一个很生气的人,他不会说“我很生气,因为。。。。。。”,他会发脾气,指责他人,或者迁怒到其他事情上去,情绪失控就像火灾一样可怕。有些生气的人从来不会向外发泄,他会压抑愤怒,埋怨攻击自己,对自己实施情绪暴力。前一种情绪奴隶是所有与他有亲近关系的人的灾难,后一种情绪奴隶是自己的黑洞。
情绪奴隶的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是独裁统治者和被奴役者的关系,所以情绪奴隶的内心没有爱,只有恐惧。从来没有被看到和接纳没有被深深理解过的个体,没有觉察力和沟通力的自我。有用论里诞生的生命,在被物化的过程里才有价值,生命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被“有用论”抹杀。
永远等待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疏导自己的情绪,自然也无法分辨自己的情绪与需求,巨婴如斯会常常陷入问题无法解决并持续扩大化的泥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