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端午节,老妈准备包粽子,粽子包了一半发现,粽叶不够了,然后到隔壁去借,发现也没有,没办法又花半天去市场买。我一回家知道这个事情就和老妈唠叨,包粽子提前要做个计划的吗,这样半天又浪费了。老妈半解释的说,计划赶不上变化,谁知到,这次你爸多买了两斤米呢…
这是生活中的一个典型例子,想必每个人都经历过类似的情况,其实整个任务中的目标和计划其实是有的,老妈负责做,老爸负责采购。而过程的变量谁都很难预料。
工作中,经常领导要求下属做计划,PlanA PlanB,可下属经常抱怨计划赶不上变化,做了ABC三套计划,没有一个能完成!那么到底做计划有没有?
计划的作用
做计划的确会耗费时间和精力,但是做计划还是有必要的。为什么?其中有三点作用。
一、对结果的提前预判,
假如公司给你权利组织部门人员去杭州西湖玩,首先要大致确定多少人,几点在哪里集合。集合后大致的行程,以及过程安排什么的热场活动。只有对结果有一定的预判,你的计划才可以有效的实施和调整。
二、对目标的重新校对,
计划其实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很多时候制定计划往往会忽略初始的目标,或者其中分布多个目标,其中还有不少干扰目标,有经验的人可以一眼找出最核心的目标,没有经验的人就很容易入坑。明明其实当初定的是目标A,做着做着就成目标B了。
三、对过程的深入理解,
做计划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对过程深入的理解和思考。记得有这么个军官讲过,每次做计划部署时都是对每次战略实施的可能性的预演,预演的目的是深入思考对手策略,同时保障一线的战士也更加有信心,即使出现小范围的挫败,也能知道部队最近的救援补给点及时的支援。
制定的计划这么多好处,那为什么计划这么难完成呢?根据自己的经历,结合内心外因主要有三方面:
1、目标的可行性
这个很容易理解,但是在现实中,很多人容易过度自信,以及导致自己目标制定过高,比如说跑步,你坐车10公里,可能15分钟左右就可以达到。开车多了,大部分都会认为跑步应该半小时吧或者45-50分钟吧。世界纪录是27.01,可大部分人没有专业练习过基本上在50-60分。举这例子就是为了说明很多人是达不到运动员的素质,以及汽车的功能的,而大部分没有经历过的人往往会高估自己导致目标的不可行性。
2、认知的局限性
认知的局限其实也很好理解。在做计划过程中,我们要考虑很多因素,但是人脑的宽带有限,记忆有局限,总会不自然的忽略一些事情,这个在计划中是致命的,经常会忽略一些重要的因素,导致计划拖延或者搁浅。在加上一些外因的不可控,导致计划变动是常有的事。很多人也就选择计划赶不上变化来逃避计划的重要性。
3、能力的限制性。
举个例子,今天你要参加一个外国友人的party,你需要和外国友人交流一些学术上的问题,方面开口事,发现自己很多相关的英语词汇不懂,最后结局怎么样,你可以找为英语能力强的朋友,找不到怎么办那就只能放弃了吗?大部分人其实就在语言能力方面限制了很多的发展。能力也是某些计划的因素之一。
最后计划到底有没有用,非常期待读者一起与我思考,一起提出你的观点。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