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久很久以前,上个世纪90年代,有这么一期吐槽大会,被吐槽的主咖是日本这个国家。吐槽嘉宾席有个叫阿列克斯·科尔的美国人得了那期的Talk King,“吐”得又狠又无情,江湖人称“赛卡姆”。那么,问题来了:
01
阿列克斯·科尔,何许人也?
此人6岁时住在那不勒斯,父亲是美国海军的一名律师,他年幼的脑袋瓜里有个城堡梦。9岁搬回华盛顿,读了一个教学生读中文和拉丁文的小学。12岁搬到横滨本牧地区的海军基地,根据书中信息推断,这是1964年。
之后作者的青春期成长便一直往返于美国和日本之间。17岁开始在耶鲁大学读日本系、牛津大学读中文系,19岁环游日本,21岁在德岛县深山里的祖谷山头购地一块,地上茅草屋已有50年历史,青苔遍布、破陋不堪。经过作者仔细清扫、重新布线、修剪杂草、取名“篪庵”,过上了“云端的生活”。
先用旧茅草抵挡了两年风雨,后经过几年的不断搜集,直到36岁时才将茅草屋顶重新修葺、铺装完成,终于有了自己的一间儿时梦想的城堡。
1977年,作者25岁大学毕业,因吃茶店老板引荐得以欣赏到传统歌舞伎“女形”扮演者雀右卫门、坂东玉三郎先生风姿;因为欣赏歌舞伎得到了一幅19世纪《忠臣藏》画轴而开启了东方艺术品收藏的事业,成为一名艺术品商人;因为艺术品鉴赏的缘故使得他更加潜心于中国传统哲学和日本传统茶道、武道、花道、书法、绘画的研究和学习;31岁时在小崔梅尔·克罗的引荐下,先是替当时全球最大的地产公司崔梅尔·克罗地产开发公司收购日本艺术品从而进军地产界,5年后在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重回艺术品市场;曾走遍京都与奈良的景点,同时眼睁睁看着美景被破坏。
眼看着昔日心爱的一切传统文化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被破坏,于是用《消逝的日本》一书狠狠吐槽,却成为获得日本“新潮文学赏”的第一个外国人。
02
他吐槽了一些什么事?
总体来讲,阿列克斯吐槽有“五毒”:招牌、电线、混凝土、荧光灯、小钢珠店。
粗略的印象中,全书这“五毒”提及的次数没有一百也有八十。歌词大意就是,日本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在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上,一直在走着令人心痛的“下坡路”:
“日本俨然已成为全球最'丑'的国家之一”
作者如是说,其实并非危言耸听。他虽然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老美,但却并非是一个胡侃乱喷的愤青,相反,在对神秘东方文化的兴趣驱使下,加之多年在世界名校对中日文化的专业学习和在古典艺术品行业的耳濡目染,早已成为一名对东方传统文化有着殷殷关切的学者。
他发现深山里的祖谷老少男女都温柔而诚挚,认为这是孔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最好体现。自镰仓时代至今培养出的日本人普遍呆板顽固,而这些山民却是逃脱僵化的沧海遗珠。对混凝土、电线和小钢珠店恨到情难自已处,他引用杜甫的诗句“国破山河在”,称现今的日本是“国荣山河亡”。他还效仿北宋安乐先生邵雍给自己的居所“天满空”挂匾额“安乐巢”……
作者理想中的室内空间,是要挂着“德不孤”的泰山石拓挂轴,底下摆张明朝桌,桌上放一本《论语》正好翻到“德不孤,必有邻”的那一页,书旁搁一如意,青花瓷器里插着鲜花,其他地方再摆一些文人墨宝的扇子。如果不看姓名,真会以为是一名中国文人雅士的期望。
正是怀揣着这个梦,他在大学期间来到云雾缭绕的祖谷。60年代的那里就像他追求的中国元代画家倪瓒的山水画里孤寂的茅草屋的意境,选择在那里购地定居。可是后来,日本经济开始腾飞,到处架起铁塔,电线横飞,混凝土建筑大规模取代了传统木屋,荧光灯将艺术感赶出了阴影,小钢珠店开满城市和乡村,作者向往的空间被现代的、恶趣味的日本新风尚所替代,更让作者气结的是日本当地人却对此视而不见,认为理所当然。
艺术行业也未能幸免,给作者搭完茅草屋的老师傅,也因为没有人继承手艺而完成了这辈子最后一次工作;随着大师老去,变成梦幻远去的歌舞伎艺术也渐行渐远;被现代日本抛弃的传统美术,因为价格太低廉而被作者捡了便宜销往海外;号称仿造长安城的京都,除了景区之内,大部分的巷弄也建造得跟东京一样,“现代而无趣”了。
最后作者得出结论:
“现在日本人对往昔之美是不是有什么恨意?”
03
对于观点的一些共鸣。
坂东玉三郎做序的时候,夸赞阿列克斯有着超过一般美国人的感性,才能欣赏到日本文化根底中所蕴藏着的那种暧昧。
暧昧二字,可谓道尽了东方文化的精髓。与之类似的词汇,还有作者在文中提到的“阴翳”。 东方文化之美,是云烟缭绕,是雾霭沉沉,是晦暗如穴的微光,是神秘阴翳的旧木窗。绝不是明亮的荧光灯,反光的地板砖,亮眼的铝门窗或者混凝土假装出的木质外表,这些都很不东方。
由此举一反三,室内装修要想高雅有致,秘诀有二:一是应该尽量少用荧光灯,增加阴影的层次感;二是尽量将光“由下往上打”,模拟老房子地炉、蜡烛等下方光源。瞬间能营造出暧昧而浪漫的格调,这很东方。
我想跳出一个文化圈,用所谓“外人”的眼光来看这个文化、甚至批评这个文化,是一件对文化本身非常有裨益的事情。从这个角度来讲,日本还是挺幸运的。这也让我想起了早些年读过的美国人比尔·波特写的《空谷幽兰》和《禅的行囊》,寻访了中国终南山等地的隐士生存状态,寻访的过程和展现的结论让如此靠近的我们都深感震惊。
虽然作者的笔触是辛辣的,也夹杂着黑色的美式幽默,比如:
看着日本的现况,我常常会想,如果有一天人类直的要搬到宇宙之中去,日本人一定是适应得最好的。因为宇宙里没有花草树木、鸟类、动物、美术与充满文化的市街巷弄,太空船里与月球上的基地肯定是充满白铝与荧光灯的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有时不免会想起地球上的森林、想起家乡的美好,思乡成疾迫切希望回到地球,只有日本人无所谓。因为他们想起日本时也是充满铝门窗、荧光灯、高耸如云的铁塔、混凝土及玻璃的生活,和月球没两样,日本人一定可以在月球上过得很好。
但是,我们能够从行文中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爱之深、恨之切。他在痛心疾首地勾勒日本现今面貌的同时,是多么希望留住那些充满了东方风情的田园浪漫、传统之美。整本书就像是冰冷的混凝土世界里最后的一抹暖色,是一曲充满了爱与遗憾的挽歌,读来使人唏嘘,掩卷让人反思。
最后怀着好奇和恶意,百度了一下作者痛恨的小钢珠店。
最后:喜欢的不喜欢的,都可以关注公众号哦:古道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