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觉: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何时选定了对象而恋爱,什么时候结婚,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你作出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生活很广、人生很长,我们今天所走的每一步,经历的每一瞬间,做出的每一个决定可能会成为遗憾,也可能会带你走向幸运。
———《杀死鹌鹑的少女》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当真正站在人生的岔路口时,谁也不知道当时做下的选择对后来有多大的影响,即使这个选择在当时看来,是能做出的最好的抉择。尤其是这个似乎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发生着巨变的世界,这一秒的认知很快就会被下一秒发生的事情颠覆。曾经以为人生前路无限,世间事除了生死都是小事,只要不放弃路永远会越走越宽,但是后来才发现,每走过一个岔路口,人生的选择就越来越少。就像沿着树干往上爬,越到上面分叉的路口也越少。
每一次面临人生重大选择的时候,比如毕业在哪个城市择业,要不要考研,储蓄投资还是投资自己等等,我们都已经条件反射似地习惯了用经济学思维去做决定:经济成本是多少,沉没成本有多少,投入时间会带来多大效益,两者之间孰大孰小……如果隐形收益大于可见成本,那这件事就是可以做的。或许这种思维叫“计算机思维”更贴切——像算法一样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计算一遍,得出最优解。
善于精打细算的人不会吃亏,脑子永远在转动,在比较。而只有意识和思维竞争,意识占上风的人才会选择倾听内心的想法做决定——即心理学思维。
昨天听了一个电台节目,内容是“如果人生可以重来”。电台里谈到现在青年人的危机在于达标式的人生。世界给我们太多定义了,要做到各方面都让人羡慕的人——最体面的工作,最优秀的伴侣,最一帆风顺的人生,才是人生赢家。为了追求达标式人生就得用计算机思维,每一个选择都是最优的,才能输出一个完美的结果。
但是“最好”和“合适”是两种人生态度。我想有底气回答人生不需要重来的人 ,做决定依靠的不仅仅只是“经济学思维”,还有“心理学思维”。当年老时回顾一生,年轻时的每个选择遵从的都是自己内心的想法,还有什么好重来的呢?
最近真是不断听到“抑郁症”这个词,有一段时间我也是被莫名其妙拉入一个抑郁症吐槽群,都是几个和我年龄相仿甚至比我小的人,很漂亮也很优秀,在群里聊天的时候都是正常的,但是一旦一个人独处时间长了就会发病。很多人说她们这代人就是很矫情,什么都有了还要给自己憋出病来。但是谁能理解她们内心自我对抗的痛苦?她们已经分不清哪个声音是自己的,会害怕独处的时间,因为无法面对真实的自我。
“发现自我”是一个长久的人生课题,现在的普遍现状是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却无法搞清楚想要什么。我们不断地在被定义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成为什么样的人,以至于时间久了以为这就是真实的自己。
如果能学着觉察和反思,倾听来自内心的声音,从自我创造的角度去思考人生选择,纵使未来的路不会越走越宽,至少内心多了一份从容和笃定,老了也能有勇气说出“我的人生不需要重来”吧~
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