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博士把父母的教养方式按照两个维度进行了划分:一个维度是父母对待孩子的情感响应度,另一个维度是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和控制度。
情感响应高:父母常以积极、耐心、认可的态度对待孩子,关注孩子内心的情感需求。
情感响应低: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相对较差,对孩子内心的情感需求完全不关注或缺乏关注。
要求和控制度高:父母对孩子提出较严格的要求,包括生活中的各种行为或学习层面的要求。
要求和控制度低:父母对孩子不做要求或缺少要求。
两个维度两两组合,又可以分为四种教养方式。
第一种:专断型父母。高要求,低响应。
对孩子要求很高,并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家长的意见,且不给孩子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同时,对孩子的情感响应比较低,对孩子的情感需求无感、无耐心。
当孩子违反规则或没有按父母的要求做,父母会批评、指责孩子,甚至是用严厉的惩罚,比如,打。
第二种:忽略型父母。低要求,低响应。
这类父母对孩子的情感响应很低,也没什么要求。
忽略型父母是“纯散养”,孩子感觉自己没人爱、没人管,从小缺乏存在感。长大后,他很可能会为了向他人证实自己的存在,采取一些比较极端的方式来证明自己。
同时,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如果长时间感受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很容易就会产生巨大的愤怒。当内心的愤怒没有办法被纾解时,这个人要么会向内攻击,伤害自己;要么向外攻击,伤害他人,容易出现反社会行为。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缺席,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第三种:放纵型父母。低要求,高响应。
对孩子的情感响应高,几乎无条件满足孩子的一切条件,但是对孩子基本没什么要求。
放纵型父母养育的孩子缺少规则意识。父母过于宠溺孩子,孩子说什么就是什么,甚至全家人都要围着孩子转。这样的教养方式也给了孩子一种错误的认知——我是家里最有话语权的人,别人就应该听我的。“公主病”、“王子病”就是这样被塑造出来的。
如果这种教养模式一直持续下去,那么孩子在家里习惯性依赖父母,自负任性;在社会上茫然无措,不懂得顾及别人的感受,缺乏同理心,也没有协作意识,未来无论走进学校或是步入社会都可能会成为不受欢迎的人。第四种:权威型父母。高要求,高响应。
给孩子足够的接纳、倾听、理解和尊重。在对孩子进行合理高要求的同时,能够对孩子的情感需求做出积极的响应。
权威型父母认为,自己权威的建立,必须基于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他们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孩子有疑问时也会给合理的解释,能够做到奖惩分明。
在这四种父母类型中,权威性型父母是最值得我们努力的方向。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阳光积极,幸福感强,规则意识以及自控自律都会优于前三种,身心发展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