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1370字,阅读约需3分钟。
周二中午的一场瓢泼大雨中,初二的王恩奇同学看到南楼下有两位外校老师无法出行,立即临时借用班主任老师放在教室里的雨伞送给他们,老师怕他回去淋湿了衣服,婉拒。为此,我写下《感动与愧疚》一文,大加赞赏。
一石激起千层浪。
有人夸赞,赞学生,也赞我。
有人怒斥、痛骂,称此举为“偷”,当书记的你竟然还大肆宣扬!今天终于知道这位实名发布的朋友是谁啦,相隔并不遥远。呵呵。以后倘有机会见面,还可以坐下来切磋一番。
昨晚,一位家长写了一篇《情商的高与低》的文章,对我表示声援。她呼吁:愿我们都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戾气,愿我们拥有一个和谐的生活空间!
最能引发我思考的是一位陌生朋友,发来评论多次,累计篇幅很长。他很理性,思维具有批判性,可以看出不是一般人。我要衷心地感谢他的关注与指点,在此做些回应。
朋友问,在你眼里究竟是怎么区分偷拿和借用呢?在我看来未经他人同意,自行使用他人物品都应该是偷拿吧?这个学生身上固然有乐于助人的闪光点,但是不能掩盖他在行事过程中的不恰当方式吧?一味宣扬,难道就不怕给孩子树立一个自己只要是帮助他人,就可以随意取用身边人的物品这样的思想么?如此以他人物品,慷自己之慨的方式难道完全正确吗?我还是肯定孩子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但是这个过程中的方式在细节上也确实不太恰当。
朋友继续说,一个偌大的学校,居然会因为这样一件正常的小事,要对一个学生大肆褒奖,是否侧面说明平常在贵校几乎看不见这种事情呢?鞠书记的文章全是美好的,向上的,我很好奇这究竟是鞠书记美化的好,还是仅仅报喜不报忧呢?我只是觉得,一件事情一旦有了争议,我们就应该再思考一下,是否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朋友还说,鞠书记,其实我还有一个疑问,你事后是否询问过孩子一个问题:倘若那天外校老师接过这把伞,然后不还回来该怎么办呢?在这个问题上,如果孩子认为他帮助了别人,然后反正东西丢了就丢了,反正不是他的,如果是这样一个态度,后面再加上鞠书记你对他大肆褒奖,我无法想象今后会是一个怎样的后果。虽然我不了解具体情况,提出的问题也都具有假设性,但是还是希望鞠书记最好能先了解一下孩子在这个乐于助人的事情上一个完整的态度。
下午,我请王恩奇同学到办公室来,请他坐下,我们聊了聊。他说,当时他看到南楼下的两位老师很着急的样子,认为是我校的老师,就想把班主任放到教室里的伞送给他们用,将他们送到办公室后,再将伞送给班主任用,因为班主任还要到餐厅吃饭呢,没有伞不行。
说这些话的时候,他的眼睛是纯净、清澈的,没有狡黠,没有犹疑,没有闪烁,我相信他。一个少年,为什么我们总是习惯性地以成人的复杂视角去审视他们呢?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少年的想法、做法,可圈可点,无懈可击啊。非常完美,一点瑕疵都没有。在立德树人的目标下,这样不顾自己淋湿、急中生智、为陌生人雨中送伞的做法的确罕见,我的“大肆”表扬,好像可以吧。我将一本著名作家张亚凌的散文集《为你摇响一串风铃》送给他,他表示感谢。
多年来,我在公众号中表扬学生的做法并不罕见。教育无大事,处处可育人。发现点滴的真善美,我就会将其放大,为学生鼓与呼。
我坚信一句话:批评用电话,表扬用喇叭。
我还相信一句话:每个孩子都是好的,即便有问题,也是暂时的问题。
我还要说一句:不要忘了我们曾经也是一个孩子。
2023年9月15日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