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消逝》是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的一部社会学著作,讲述了童年这一概念的产生,发展以及在电子媒介高度发展下童年的消逝,过度娱乐,娱乐至死是童年消逝的主要原因。
中世纪时印刷术还没有出现,以口语文化为主,这也导致了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不明,大多数人是不识字的,文化被垄断在精英份子手里,所以成人与儿童的区分不是很明显,文化程度相差无几。况且那个物质资源匮乏的年代里儿童存活率非常之低,使父母无法去为自己的孩子付出童年的关怀。儿童和成人在语言,穿着与习惯上相差无几。印刷术出现之后文化得以普及开来,学校出现,儿童的概念开始出现,儿童要去接受教育方能具备成为成人的条件,成人开始成为了儿童的榜样,近代以来随着生产力经济的发展,更是有相关的儿童保护法出现,童年开始成为人们思维认同的概念。
但是自从电报发明以来,电子传播技术飞速发展,信息的数量成几何倍递增,成人的秘密开始更多的为儿童所知,尽管在羞耻心的加持下,成人尽可能的保护儿童不受成人世界负面肮脏信息的影响,但是电视的信息无法精确到个人,而是追求内容的丰富化。这也就导致了儿童不可避免的接受到了成人世界的信息,过早踏入了成人的世界,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童年与成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中世纪时儿童与成年人一样缺乏文化,导致了童年概念的缺失,但时至今日信息的泛滥化依旧导致了童年概念的模糊。今天,大多数人不会认为儿童依旧生活与童年的保护伞下,种种迹象都表明了童年的消逝,相对的,成年人的儿童化也愈演愈烈。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是什么导致了童年的消逝,如何避免童年的消逝。当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相较于作者那个年代更加被电子媒介充斥的年代,可以说童年的消逝更加明显,网络,电视等媒介使当今时代的儿童过早接触到了成人世界的点滴,心智过早的成熟。小小年纪因为受到电视剧,电影的影响有了与年纪不符的成熟,而这里所说的成熟只是一些略显幼稚的认知,如早恋,在自己还远远不能为感情负责的年纪,在本该只有纯真友谊的年纪去触碰爱情这个本该只有成人才有的概念。能力不允许时就过早的心理成熟。暴力的战争,不良暗示的作品,社会的黑暗面被电子媒介有意或无意中传播给了儿童,而好奇心正是童年的天赋之一。当今时代儿童犯罪,儿童模特,儿童真人秀充斥于银幕中。我们好像已经习以为常的以成人的视角去看待儿童。在本该玩捉迷藏,过家家的年纪却手拿iPad,追爱情电视剧,玩暴力题材电子游戏,这是当今部分儿童的真实写照,儿童与成年人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电子媒介给我们带来便捷,海量信息的同时,也给印刷术创造的社会文化体系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种冲击下,童年的概念是众多受害者中的一员,而且还在以势不可挡的气势继续着。童年的消逝也是社会文化体系重建的一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