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晓说》,男神矮大紧在其中一期中说到器材的进步对于艺术发展的影响,因为矮大紧并不是摄影师,所以他并没有说到摄影,但是他是一名导演,所以他说了摄影的另一个衍生艺术,电影,以及电影行业从胶片到数码换代时的过度。
众所周知,电影诞生于 1888 年,由 路易斯·普林斯 最早连续拍摄了《郎德海花园场景》,虽然最早的电影在学术界依然有争论,但是电影的发展源于摄影技术。摄影技术虽然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存在发展,不过学术上的摄影术诞生还是在 1839 年法国政府买下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术的专利以后。
也正是由于摄影技术的进步才使得电影的出现发展有了空间。
每一次的技术换代都会引来一些坚守传统的专业人士的抵制,摄影术从胶片到数码也不例外。可是开始的抵制主要还是因为技术的局限性,当现在数码摄影已经几乎可以完全超越传统摄影的时候,再去抵制的人往往只是因为偏执。
而那些坚守胶片摄影的人,是因为什么?
因为传统?因为逼格?还是其他?
总会有一些原因,而这些,永远是技术进步无法取代的。
说一个最简单的,数码摄影太简单了,简单到你完全不需要掌握任何摄影知识,机器的设定会帮助你完成一切,帮助你自动对焦,帮助你自动曝光,甚至一些相机内置的软件都能帮助你自动后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快门也越来越不值钱,摄影早已没有了那种仪式感。拿相机的人都可以自称摄影师,因为他们的相机多多少少都能帮助他们拍出来一些看起来还不错的照片。尽管他们可能只是按了一下快门。
这是好事,技术的进步让更多的人可以从事以前需要大量专业知识的行业。但是这使你仅仅只能够停留在表面,想要进步,想要更深度的去了解一项技术——没错,在你将其艺术化之前,摄影归根结底还是一项技术——你必须要足够了解这项技术的基础。
而拍摄胶片,可以帮助你更快的了解摄影的基础,除了后期日本相机制造业高速发达后制造的的高集成相机,大部分早期的相机都是全手动的(或者说只有部分自动,如 A 档),这就意味着你需要手动对焦,你就要了解景深尺的运用,你就要学会估焦;你需要自己设定曝光参数,你就要掌握曝光三角,掌握曝光档位的变化和影响。
虽然这些在大部分摄影师看来是基础中的基础,但是使用胶片相机确实可以让你在潜移默化中推动你学习并且牢牢记住这些让它们成为你知识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使用胶片相机会提高你的预期能力,不像使用数码,闭着眼睛按快门,大不了拍坏了重新拍一张。胶片相机可没有一个屏幕让你 review,按下快门之后,你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所以你必须要在按下快门前对在取景器里看到的一切有一个大概的预期,预估景深,预估曝光。等你做到这一切,你每一次的快门都会有意义。
冲洗过程也是很有意思的,你可以在冲洗的过程中看到一张照片诞生的过程,彩色可能会比较难控制,但是自己在家里冲黑白卷还是很容易的,只需要几个简单的工具就能够办到。你还可以从头至尾来控制你想要的效果。
很多人说胶片烧钱,因为他们只看到了后期投资,我们稍微计算一下,一卷 135 普通家用彩负加冲扫不超过 50 元,一卷保守出 36 张,你拍一百卷,3,600 张,也不过不到五千元。但是一台常规 135 单反加上 1.4 的镜头也不过千元出头,加起来六千多。
而这些钱,最多也就买个入门残幅加个 1.8 的头。
120 对应中画幅数码更是没有可比性。
拍过胶片的人都知道,拍 100 卷,是一个多么庞大的工程,除非你是专门拍什么客片的,自己拍一百卷,恐怕也要不久时间了吧。
知道按一下快门就要好几块钱,潜意识里不做快门杀手,也会对你摄影技术的进步起到很大的帮助。
你的每一个拍摄过程,都是一次 12,24,36 的周期,你会放慢你的速度,将注意力更加集中在拍摄主体上,更多的去思考要去如何拍,而不是拍个几千张然后回家慢慢删。
一台胶片相机你可以用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我最老的一台相机,是 1940 年代的徕卡,距今已经七十多年了,到现在依然很好的在用着,而我八年前买的数码单反,早就不知道被我扔到哪个角落里了。
有一段时间,关于胶片是否会消失的问题是否并不是很乐观,各大厂商都纷纷减产提价,就连曾经最大的巨头也陷入了破产重组的危机。
但是从目前来看,胶片并不会消失,至少在一段时间内不会消失,柯达涅槃重生,开始复产胶片,很多独立厂商也都募集到了资金去生产新鲜的胶片。虽然对于市场来说,价格会有所提高,但是别忘了,通胀也在继续着,什么都在涨价,想要胶片不涨价也只能是痴人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