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的反应是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没时间,那就早起;没精力,那就抱群努力、坚持打卡;看不懂,那就找原文、慢慢抠;记不住,那就画思维导图,做摘抄记录、康奈尔笔记;看不下去,那就用番茄工作法逼自己专注。且不说这些方法的效果如何,这种“头疼医头”的方式,真能达到成人学习的目的吗?
我们的结论是:如果学习者缺乏内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即不能把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能力,那么即使解决没时间、没精力、看不懂、记不住、看不下去等问题,也没有多大意义。
下面这个故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她是个南方女孩儿,大学毕业后在国企工作了1年,然后辞职到了广州,进入一家做汽车配件的民营企业当业务员。她干活儿舍得卖力气,对公司的活总是忠心耿耿地傻干。可是两三年过去了,她发现自己越来越无法忍受这份工作了。
她跟朋友讨论过,认定自己的职场方向是外企,最好是高科技行业的500强企业。经过准备简历和重重面试,她入职一家美资公司,职位是华南大区销售助理,月薪4000元。
两年之后,她升任行政主管,年薪5万元。
又奋斗了4年多,在30岁的时候,她被破格提拔为经理,年薪猛涨到23万元。
这个女孩叫杜拉拉。
——节选自《杜拉拉升职记》
《杜拉拉升职记》描写了职场的种种问题、机会、冲突、方法,但却没有提到她读了什么大学,有什么业余爱好,又利用空闲时间考过什么资格证。然而大家却并不奇怪,因为这样的工作强度下,是没有自己的时间来提升自己的。
间题一:没时间、没精力
1963年,密歇根大学的成人教育学教授霍华德,麦克拉斯基(Howard Mc Clusky)提出了生存余力理论模型(Margin Life Theory),其基本观点是:一个人总是在他需要的精力与可提供的精力之间寻求平衡。那些消耗个体精力的事情叫作“生存负载”(Load of Life),而处理这些负载需要“生存力量"(Power of Life)。无论是生存负载还是生存力量,都由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构成。
关于生存负载,外部负载主要指的就是工作,包括职场工作和没有薪水的家庭工作;内部负载主要来自个体不断发展的生活期望:想买房,想换车,想升职,想40岁之前实现财务自由。生存力量呢?外部的力量源自家庭背景、人脉资源、经济能力,内部的力量就是个人的能力和经验。
生存力量除以生存负载,就是麦克拉斯基强调的“生存余力"(MargininLife)。
生存余力=生存力量/生存负载
对于每周加班时间超过100小时的杜拉拉来说,生存负载远远大于生存力量,她已经没有生存余力了。这是一对矛盾:杜拉拉的工作压力越大,对未来的期望越高,就越需要学习;而学习需要生存余力,但压力越大也意味着生存余力越少,即她有想法,但没时间报考和学习MBA课程,没时间准备专业资格考试,甚至没时间认真读完一本书。
杜拉拉的故事发生在10年前。这10年来,职场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快,对职场人的要求(适应新变化、掌握新技能、解决新问题)越来越高,留给职场人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却越来越少。
问题二:看不懂、记不住
不读书的原因,除了没有时间读书外,最常见的就是“看不懂"“记不住"。可你想过没有,即使你完全读懂了书中的内容,甚至背诵下来,又能怎样呢?
你可能会说:“这么做错了吗?”当然错了,对成人学习来说,学习的中心应该是学习者自己。有人能够通过记一本词典学会一门语言吗?不能。所以,即使我们熟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也并不能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我们现在不妨做一个小小的测试,请你读一下《杜拉拉升职记》中的这一段文字,大约300字,需要1分钟,看看这1分钟的阅读会给你带来什么。
拉拉内心深处,对李文华的贡献也并不满意,她看得出来,李文华对她的指点,更多的是顺便性质,而谈不上系统有机的安排。她决定假借感谢之名,既是激励一下两位peers(同级),也是为了给他们更多的压力,以索取更多帮助。
为了区分王宏和李文华对她成长的贡献,也为了鞭策王宏,并让李斯特了解自己的进展,拉拉做了一个总结报告,用邮件发送给李斯特,同时抄送给了王宏和李文华。
拉拉用一个简洁的表格来做这个总结报告,表格中分为匹项内容:受训目的,受训内容,facilitater(帮助者、促进者),效果及进程。简言之,就是谁教会了她一些什么。
李斯特一看这个报告,就明白了两点:一是拉拉进步神速,二是王宏基本没有搭理拉拉。
好,读完了,没什么看不懂的。问个问题:一个月之后,你还能记住书中这段内容吗?再问个问题:无论是否看得懂,是否记得住,一个月之后,读过的这段内容会对你的生活和工作有一丁点影响吗?
不会有影响。如果不会,是否看懂、是否记住,就不是很重要的问题。
自我导向的阅读,不太关心看不懂和记不住的问题,只关心能不能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能力,改变行为。
所以,在拆书帮里,我们给学习加一个“然后”。以下为拆书帮RIA现场学习实录的节选。
拆书家拆解引导:
这段内容就体现了专业的一个基础要求:注重事实,关注细节。
你对合作伙伴不满,你怎么跟老板说?你认为现行政策不合理,你怎么跟老板汇报?可能很多时候你就直接把观点摆出来了,甚至把情绪带出来了。“我觉得他根一但是这本就不重视这件事!”“这样做肯定行不通!”么说效果如何?一般都不好,对方觉得这是你主观的、片面的、暂时的,甚至不负责任的看法。所以,一定要记住,说事实比说观点有效,更能影响人。因为事实是客观的,能够体现专业性和职业性。杜拉拉的例子进一步说明,说事实的要点是讲出细节来。细节说服人,细节打动人,细节就是力量。
所以,我们在杜拉拉身上要拆解出的第一个能力是:注重事实,关注细节。
相信你已有所感悟,对致用类阅读来说,重要的不是看懂,而是能和自己的经验发生联系;重要的不是记住,而是能够将知识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
拆书法给阅读加了“然后”,不再是孤零零的“R”(Reading,阅读),而是扩充为“R”“I”“A”三个核心环节,来帮助学习者做到把知识拆为己用。我们将在第二章中详细介绍“R”“I”“A”这三个环节。
问题三:看不下去
你有多少次拿起一本书却半途而废?又有多少次为此而心怀愧疚?
《如何阅读一本书》之所以成为长销书,大概就是因为怀有这种愧疚的人太多了,总觉着自己对不起买来而没读的书,于是从这本关于如何读书的书中寻求解决之道:
你买了一本书,就像是买了一项资产,和你付钱买衣服买家具是一样的。但是就一本书来说,付钱购买的动作却不过是真正拥有这本书的前奏而已。要真正完全拥有一本书,必须把这本书变成你的一部分才行,而要让你成为书的一部分的最好方法(书成为你的一部分和你成为书的一部分是同一件事)就是将书的内容写下来。
对已经习惯做笔记的人来说,书本前的空白页通常是非常重要的。有些人会保留这几页以盖上藏书印章位是那不过表示你在财务上对这本书的所有权而已。书前的空白页最好是用来记载你的思想。你读完一本书,在最后的空白页写下个人的索引后,再翻回前面的空白页,试着将全书的大纲写出来,用不着一页一页或一个重点一个重点地写(你已经在书后的空白页做过这件事了),试着将全书的整体架构写出来,列出基本的大纲与前后篇章次序。这个大纲是在测量你是否了解了全书,这跟藏书印章不同,却能表现出你在智力上对这本书的所有权。
现在感觉如何?你为读不完一本书而心中有愧,《如何阅读一本书》却质问你:怎么才算是读完?从头到尾翻过可不算,你得在全书最后写下个人索引,在全书最前页归纳整体架构,在书页中间做结构笔记、概念笔记和辩证笔记。
正如大部分人学习如何使用电脑时不应该从汇编语言或c语言学起,也不应该从五笔输入法学起,而应从实用性的角度开始了解:想跟人交流,就学怎么发邮件、聊QQ;想写个电子文稿,就学拼音输入法和办公软件。
在任何一个领域、任何一本书中(包括本书)都有很多你能学习的知识,但是其中也有相当多的知识是你不需要学习的是没有必要读完一本书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读得越多,不见得用得越多。
第三个原因是,只要你能将读的书在工作中用上一丁点儿,图书给你创造的价值就已经远远超过书价。
总之,现代职场人没有充裕的生存余力,那么更应该给自己装备上投资收益率最高的学习方法。
如果书中有某处让你想到自己的工作,可以合上书琢磨一下怎样将其内化和应用。如下所示:
别忘记写感谢卡。这句话是这本书中最重要的忠告。如果你铭记在心,现在就可以把这本小书扔进垃圾桶,而且已赚回10倍的书价(不,应该是万倍)。很难找到与道谢(如感谢卡或其他形式)的威力相比拟的东西;不,应该说无可比拟。
A2我的应用(目标与行动)
昨天小刘加班帮我做了样品的
检验。我现在就给小刘发个邮件表
示感谢,并抄送给他的领导。
读书难,因为没时间、没精力,因为看不懂,因为看不下去。所以,职场人若想更好地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能力,就需要先装备史对症的学习方法论。这种方法论应具各如下特征:
第一,它不会成为新的生存负载:不像读书会那样要求读完全书,不像MBA要求通过考试,甚至不要求用大块时间,用零碎时间即可完成。
第二,这种方法强调自我导向,也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书或老师为中心。
第三,它致力于内化和应用知识,实现能力提升和行为改变,而不是致力于理解和记忆知识。
如果学习者缺乏内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不能把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能力,那么解决没时间、没精力、看不懂、记不住、看不下去等问题也没有多大意义。
如果感兴趣,你可以成为能够带领别人学习的拆书家,轻松把一本书加工成同主题的现场学习。你为学习者带来的学习效果将不亚于同主题的资深培训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