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一段时间,我阅读了《孙子兵法》,初步对其有了一些认识。在学习生活中我们一直在追求比较,为了比较《孙子兵法》,我又阅读了相比之下更久远的《六韬》。《六韬》传说写作于周文武王之后,是人们对周文武王与姜太公的对话的合集,类似于《论语》。两本书在基本同一时间创作,而创作者和创作方式大不相同,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六韬》共六卷,分别为“文”、“武”、“龙”、“虎”、“豹”、“犬”。除去前两卷,后四卷都用不同的动物命名,我想是人们对于这几部分的内容的重要性有不一样的判断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而在我的阅读中,也确实如此,文韬、武韬都是十分宽泛的内容,从国家最上层的角度讲述国家该如何备战,若不是本书是有关于军事的,前几卷甚至会让人以为本书是一本政治相关的书。尽管与军事没有太明显的关系,但是在当时,这就是军事的最高境界,即国家备战,从农业、冶炼等等多方面就要考虑到战争的准备,而且要涉及到各种不同的制度,各个制度一定不能出现差错,让人民和军心涣散,才能在战争来临时有充足的战斗准备,从而赢得每一场战争。而后四卷,才是真正的在讲述和战争直接相关的种种,从我的个人角度看来,各种不同的动物确实是编写者对不同内容重要性的自我判断。犬韬的内容极为简单,就是骑兵、步兵、车兵、车士、武骑士不同兵种的说明和各种选拔标准。豹韬则是对不同情况下的作战方式的总结,十分细致的区分了在山中、林中、隔河的情况,还附加了在各种情况下的反击、防御和情报工作的工作方式。在原文中,武王提出这几个问题时存在一定的连贯性,从最简单的“引兵深入诸侯之地……”到添加了各种困难条件的情况,甚至没有改变问题的前几个字,只是不断地添加条件,“敌人远遮我前……”、“卒遇敌人,甚众且武,武车骁骑绕我左右,吾三军皆震”等等,让人不禁怀疑武王是不是在刁难太公。不过也正是在这种琐碎的情况下,太公对答如流,并且还会对武王提出的各种问题表示高明或者微妙的评价,更能体现出太公的学士渊博,同时帮助阅读的人判断问题的重要或是简单,而虎韬中的“军用”更是武王简单问答、太公回答完善的最佳体现,武王仅仅是一句“王者举兵,三军器用,攻守之具,科品众寡,岂有法乎?”,太公则十分详细的论述了各种武器装备和各式人员编制。而后虎韬中还讨论了各种高级战术,例如快速突围、包围、诱敌深入、埋伏、火攻、防御等等,提出了“以戒为固,以怠为败”等等战术理论。龙韬则是直接与军事有关的事项中最重要的,论述了如何选拔将领、将领任命的各种仪式、赏罚之法、军容军纪和一部分没有依据的玄学范畴的交流、占卜的内容。
同《孙子兵法》一样,《六韬》也是一种倒金字塔的形式讲述各种古人认为与军事相关的各种事项,同样都将最上层、最广泛的内容放在最前,将最琐碎、最简单的内容放在最后,甚至直接冠以不同级别的动物的名字以示区别。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古人对于军事的研究早已不仅仅局限于最最基本的排兵布阵和不同地形、天气下的作战战术了,已然将军事升华到一个国家的基本行动中,并且为军事配备了足够多的其他事项来辅助军事,但并不像斯巴达克斯等尚武,甚至是穷兵黩武的国家一样,中国文化虽然博大精深,也有许多军事上的各种内容,但是中国还是以和平为主,兵家也不过是在诸侯时期昙花一现,后世鲜有能够超过这两部的著作了。
军事毫无疑问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事项之一,没有军事的支持,国家没有威严,甚至无法镇压自己的人民,更何况要防御外敌的进攻呢。最纯粹的暴力或许是一种最强大的军事,例如疆土极为辽阔的元,但是又能坚持几年呢?就像两本书的作者的共同观点一样,军事最重要的事情必定是为国家生存服务,绝非是开疆扩土的工具。中国文化的精彩和对后世的影响,兵家的以战待和平的方式也是一个绝佳的体现,也是我们的文化瑰宝,值得我们永远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