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魔都,夏日的午后。
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是艳阳高照、知了鸣唱,此刻窗外却乌云密布,一副要下雨的样子,知了的鸣唱却丝毫没有减弱。
我把工作室空调调整到合适的温度,烧水泡茶——今天选择蓝莓口味的红茶,用一滴薄荷精油让红茶沁人心脾;打开熏香机,让空气中弥漫着橘子的清甜,打开音乐,是三毛淡淡的独白:
后来,我有一度变成了不相信爱情的女人,于是我走了。走到沙漠里面去,也不是去寻找爱情,我想大概是去寻找一种前世的乡愁吧。
当齐豫悠远空灵的声音响起,眼泪涌出眼眶,我不知道为什么哭。
这首歌,歌名为《沙漠》。三毛的文字,经由齐豫的声音演绎,我仿佛看到,连两个灵魂的相遇和对话。
这首歌是一位朋友分享给我的,第一次听的时候我在魔都附近的一个郊野公园里,台风“安比”过境,风很大,飘着细雨,公园很大,几乎没有什么人。漫步在公园的小径上,风吹着我的脸,吹乱了我的头发,偶尔会有一阵细雨。我张开双臂去拥抱这大自然的恩赐,嘴里居然哼着:斜风细雨无需归。乱舞的双手碰触到了手机,一首音乐跟着一个女人的独白流泻出来,震惊了我。
一首歌听完,感觉脸上凉凉的,不知道是雨水还是泪水。
听了许多遍之后的此刻,我非常确定,此刻的泪水是来自心灵深处的共鸣,眼泪是灵魂的语言,我与歌者相遇在音乐里。
2
2016年11月,我去往成都参加一个工作坊,以便我能更快的开启自己的正面管教课堂。在那里我遇到了一个姑娘,她问:你怎么那么努力?
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那时的我感觉自己是僵硬的、撕裂的,眼睛和脸都是浮肿的的,我想哭,没有眼泪,更感觉不到自己是在努力还是习惯性动作。
姑娘推荐了我一本书,叫做《活出你的女人味》。
两个月后我看完了这本书。
这本书于我,犹如此刻窗外的闪电,劈开一道裂缝。
“伤口是光得以照进来的地方。”八百年前,先哲鲁米如是说。
我的身体,不由自主的开始跟着书中的方法练习。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出现的时候,我站在阳台上光,轻轻的闭着眼睛,深深地吸气,每吸一口气,想象着把太阳的能量吸到我的身体里,让我的身体被阳光充满,让我的每一个细胞都被阳光充满。慢慢的,我也能感觉到身体似乎在和太阳进行互动,细胞开始在光里一个一个地苏醒。这是一种无法言语的喜悦。
傍晚,当我觉得内心烦躁的时候,走出家门,走在小区的绿荫道上,把注意力放在双脚上,开始走路,感受双脚稳稳的踩在大地上的感觉,让自己慢慢的回到当下。
晚上躺在床上,想要刷手机的时候,躺下,深深地呼吸,开始冥想。想象自己那些散落在外的意识、能量,跟随着自己呼吸,从眼睛里、从头部、从肩膀、从胳膊、从脚底、从全身各处全部收归到丹田,整个人变得很沉静。最后想象着头顶卤门关闭,整个人进入睡眠。
一段时间之后的某一天,我去朋友那里去做沙疗。在做沙疗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像一粒种子,深埋在土壤里,我吸收阳光、雨露、吸进大自然的能量,呼出体内的垃圾,感觉一粒种子发芽的过程,好神奇。过后,我重新抄下了这段话:
别人的爱就算是阳光雨露土壤,能令你发芽开花、散发芬芳、绽放光芒的,还是你自己这粒种子。因为开出一朵花的DNA,不在雨水里,不在阳光里,不在泥土里,只在你这粒种子里。
然后我去给自己买了一支花。
以这本书为媒,我与自己相遇在光里。我与冉冉导师结缘在文字里。
3
2017年6月我遇到冉冉老师新书《越书写、越明白》,我说这本书是一本疗愈生命的路径指引手册,我用一个月读完了这本书,写下了4万字左右。这本书读完,我成为了冉冉老师和她先生刀哥创立的方糖读书会的一位带领人。
2017年10月,我走进了冉冉老师的故事疗愈师养成工作坊。工作坊上,个案演示的部分,让我非常震撼。最震撼的是自己作为一个个案带出来的故事,如果这个故事发生在别人身上,我可能不会相信,可它发生在我身上。
回来后,我开始学习叙事疗法。
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对我来说从来都不难。尤其我有心理学基础、还是一个执业的心理咨询师。从工作坊回来 ,我读麦克怀特、读大卫艾普斯顿、读艾莉丝摩根、读熙琄、读周志建,读了很多理论和技巧的东西。
我也从读的过程中意识到,理论和技巧,是专业的基础,重要的还是实践。“啡偿有礼”就这么诞生了。一杯咖啡的偿金,我还以一个小时的倾听和回应。我给自己搭建了一个练习倾听和回应的舞台。
你没有的,你给不了别人。
如果你不能通过实践、疗愈自己、活出自己,你又怎么能帮得了别人?
除了大量的阅读、除了“啡偿有礼”的实践外,我开始深入的探索自己,解构自己。
自由书写课程、故事疗愈师中阶、初阶复训、二十一天故事疗愈书写等,借由这些课程,我养成了自由书写的习惯,学会了自己与自己对话,把自己的每一个起心动念、每一种情绪背后的故事一个一个写出来,有时候会惊讶于“原来我是这么想的”,有时候会惊讶于“这么小的事情怎么给我这么大的影响”......
我写着自己的故事,有时也把个案的故事写出来,送给他。当他像看别人的故事一样读自己的故事的时候,通常也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和视角。
我讲着自己的故事,听着别人的故事。从他人的故事里,我看到了不同的自己,我也邀请别人在我的故事里看到他们自己。
在一个又一个故事里,我们相遇。
4
你正在寻找的东西也在寻找你。
——鲁米
当我手握鲁米《偷走睡眠的人》这本书,跟朋友聊天说我想要建立一个安全的可以说说故事的空间。
朋友忽然间回了我一句:你正在寻找的东西也在寻找你。
我讶然。
朋友走后,随手翻开《偷走睡眠的人》,映入眼帘的是:
等你
我等你在这里
等你在春里,造化的种子撒满大地
等你在夏里,山河大地换上了跳动的绿衣
等你在秋里,归位的圣灵惊天喜地
等你在冬里,无量光音奏响天籁之旅
我等你在风里,清风摇动是我的外衣
我等你在雨里,圣水把无始的尘埃洗浴
清风细雨是我爱的传递
我等你在光里,等你在音里
光音震动是我的旋律
是我缠绵的爱语
我等你在爱里,宇宙乾坤都在爱里生息
我是你内在光亮永生的真义
怦然心动的感觉——“光音里心灵成长工作室”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光——宇宙之光——来自浩瀚的宇宙、生命源头的光芒。
音——天籁之音——来自你内心深处、灵魂栖息地的声音。
5
作为生命故事疗愈师
我等你在光里,等你在音里
光音震动是我的旋律
我等你在爱里,宇宙乾坤都在爱里生息
我等你在风里,等你在雨里
风雨带来故事的信息
我等你在故事里
在故事里,心,和心才能相逢
我等你
在“光音里”
请不要着急
我知道你一定会来
你终究会来
除此之外
你还能去哪里呢
6
关于叙事疗法,我翻遍了我读过的这些叙事前辈们的书,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叙事,却也没有给叙事一个定义,于是我去查了百度百科。
百度百科定义说:
叙事疗法是收到广泛关注的后现代心理治疗方式,它摆脱了传统上将人看作问题的治疗观念,透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由薄到厚”等方法,使人变得更主动、更有动力。
它的创始人是麦克怀特和大卫艾普斯顿。
不知道你对这个定义是否满意,我更愿意用冉冉老师《越书写越明白》里的解释描述给你听。
叙事疗法,与“焦点治疗”“合作对话”并称为后现代主义治疗学派的三驾马车。最通俗易懂的说法,它就是故事疗愈,通过故事的元素,进行人身心灵层面的疗愈、整合、创造的工作。
叙事取向的故事疗愈师,站在一个“去专家化、去中心化、但具影响力”的位置上,带着爱和慈悲,以及对生命的尊重与好奇心,以多元的视角,为故事讲述者撑开一个说故事的广大空间,通过说故事、聆听故事、回应故事,去帮助人们面对内心的“伤”,尤其那些难以启齿的、痛苦不堪的经历。
通过故事疗愈师的引导,故事能够一层一层网深里说,说故事的人,将有机会发现自己生命的宝贵、独特性与内在渴望,进而唤醒自己的力量。
当人能够看见自己,他就有动力,打一场内在的“独立战争”,从那些受困、艰辛、不自由的“问题故事”中,把自己解放出来。
而且,他也会有机会,带着自己生命中隐藏的的宝藏,“重写”一个有力量、有选择、有尊严、有广阔视角的生命故事。
7
不想说的故事,最想被听到。
此刻,我化作树洞
安放你埋在心底的故事与眼泪。
我等你
在“光音里”
在故事里
请不要着急
但记得一定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