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昨日,有个小伙伴在微信上问了我几个关于读书的问题。我想,在微信上发表观点只能分享给一个人,既然都是要花费时间,不如我就写篇文章吧!
事实上,自从我开始写作以来,很多问题的解决都得益于写作。就像弘丹老师说的:写作,就是一个写着写着把自己写明白的过程。
而文章,是观点系统化的输出,更有利于传播。基于以上几点,我决定写这篇文章。
这个小伙伴问了我四个问题,分别是:
- 你能聊聊自己对于读书的看法吗?
- 你能从作家的角度谈谈自己平时是怎样阅读书籍的吗?
- 你一般都读什么类型的书籍呢?
- 你对于读书有什么计划吗?
这几个问题,我放在一起回答。
1.
我怎样看待读书这件事。
读书之于我,是和吃饭睡觉一样的习惯。所谓“三日不读书,即觉面目可憎”,就是这样的感受。
平时,我倒真的很少去思考这个问题,也可能因为这种不刻意,才让我把更多的精力用在阅读本身。
现在的社会,太浮躁,就连读书这件本应静下来、慢下来的事情,也沾染了一些不良的习气。“功利化阅读”,我不知道这是谁,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概念。在此,我提出反对意见。从来就没有功利化的阅读,有的只有功利化的人。
一个充满着功利心的人,他做什么都是功利化的,更何况阅读呢?
读书,这件事情本身并不功利。如果我们在真正接纳这一点之后,还能够静下心来去阅读,那么这时候我们可以说,自己是热爱阅读的。
昨天,我恰好写过一篇文章,就是喜爱读书者和不喜爱读书者的分别。虽然读书有万般好处,但切不可因此骄傲,觉得读书就必然是一件高贵且高尚的事情。
人性如此,我们总是喜欢为自己的某些行为赋予更高尚的动机。而对于读书,我们最好还是等闲视之。不然,读书的人那么多,可为什么鲜有英才?
真正可贵的,不是读书这个行为本身,而是读书之后的思考。这也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有一些人,他们不怎么看书,但是思想依旧有深度的缘故。那是因为他们读的是更宏大的篇章——生活之书。
综上所述,对于读书这件事情,我主要强调的其实只有两点:
1.端正读书的态度。
2.关注读书之后的思考。
2.
写作者该怎样读书?
称自己是作家,未免还太过骄傲。就目前的阶段,我更喜欢称自己为写作者。
在来简书写作之前,我从没有在读书的过程中,对自己有这样一个角色的定位。但是如今,写了几十万字之后,我更加确信,读书是有视角、分境界的。
人生有三重境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这三重境界,用在形容读书这件事情上,也是十分恰当的。
最初,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我读书意在寻乐。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呀,徜徉在书海中,仿佛畅游世界一般,丰富而美好。这一阶段,我看到的东西很表面化,书上写了什么,我就看什么。对内容的理解浮于表面,是大部分人都正在经历的阶段。
后来,当我也开始写作,我才领悟到另一层境界的美好。原来看书的时候很少思考,现在却仿佛有无数个问题,引领我不断探究、不断学习。当我开始思考,我便越来越看清书中隐含的深意。这一层,需要历练好久。
最后,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这是一种洞察世事之后的返璞归真,这是一种超然物外的美好境界,这是一种人生的彻悟。这也是我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我目前正在极力摆脱第一阶段,努力践行第二阶段。写作者,其实就是一个思考者。我们借用书写的方式,把那些心中的疑问逐渐解开,人生的道路也渐渐明朗起来。
3.
我选书的标准。
很多作者都说,自己看书很杂。这句话仿佛在表示:你看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玄幻科普,干货同人,无所不精啊!
我本也想这么说,但是仔细想想,我爱读的那些书,也不是多到无法分类。
要说选书的标准,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偏好。具体的不谈,我只说说总体上的三个标准:
- 有趣。
- 有用。
- 有深度。
拿到一本书,我该怎样阅读,完全决定于以上三点。而对于一本书,我们不能太过苛刻。这三个标准如果能同时实现两个,就是很值得一读的书了。
要想一本书既有趣,又有用,还要有深度,那么,我们几乎可以不用读书了。
很难有书能够同时满足这三点,就算能满足,我们的层次也不见得能够领悟所有的点。
针对这三个不同的点,我们在阅读时候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1】对于一本有趣的书,我会一气呵成地阅读。这样,我的阅读体验是连贯的,那些有趣的点,就像是鲜花一般,有保质期,不能放得太久。
比如:《摆渡人》、《无声告白》《岛上书店》等等畅销书,故事很感人,我一般会用一到两天的时间集中地把书读完。【2】对于一本有用的书,我们不能要求它生动有趣。这样的书,我会在阅读的同时,去做思维导图。但读这类书最重要的,还是提炼有用的点,去生活中践行。读书改变生活,也就是从此而来。
比如:《把时间当作朋友》、《好好学习》、《精进》这几本书,都是值得反复实践的,干货满满的书籍。【3】对于一本有深度的书,我往往会读得很慢。因为,那都是精华呀,我得慢慢消化。这样的书,我会把自己感触很深的句子摘抄下来,并写下自己阅读的感受。有深度的书不多,碰到这样的书,一定要多读几遍,直到那里面的内涵都成了自身的血肉。
比如:《少有人走的路》《文学回忆录》等等。
4.
我不读什么书。
- 逻辑混乱的立志鸡汤。
- 小情小爱的网络文学。
- 卖弄文笔的肤浅文字。
这样的书,我之前读过不少,如今,才觉得他们的害处。
逻辑混乱的立志鸡汤,尽管可以让自己一时热血沸腾,但是如果就这样轻信了蛊惑,我们也是很难在行为的改变上有所突破的。这样的文字,不如不读。若是不小心读了,那就把不合逻辑的点都挑出来,一一批判。
小情小爱的网络文学。这种说法,不是全盘否定了网络文学,而是特指那种只写情爱、为情爱而写情爱的文章。这样的内容,除了让人耽于肉欲,没有更多的价值。我更愿意看到一部作品,能够不只有情、有爱,还有一些更有价值的东西。
卖弄文笔的肤浅文字,指的是有些作者对于押韵和华丽文风的刻意追求。大部分仿古的诗歌,我都不爱。要么读古书,要么读现代文。现在人仿古,总觉得别扭极了。当然,也必须承认,同样的仿古,有些作品的水平也是极佳的,但是大部分读者,并没有这样的鉴赏力。
书太多,然而好书不多。懂得如何分辨书籍,应是读书之前,最应该重视的事情。
5.
我的读书习惯和计划。
书读得多了,自然读得快,这是量化积累的必然结果。但是,我不愿意总是强调阅读的速度,那会让人觉得我读得不认真。
我更愿意分享自己阅读之后的成果——书评——来传达自己的思考。
但是,在这里,我还是想说一下我的阅读速度,以证明我读得多并不是因为潦草。
一本200页的实用性书籍,我会用3个小时的时间阅读。一本300页的文学性书籍,我会用4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阅读。这些书籍,总体上来说都是中等难度。但是,尽管如此,我却并没有总是达到一天一本的程度,也并不追求这样的量化。
读书之后,我需要整理。不仅仅是整理笔记,事实上,现在我很少做无用、低效的照抄。
读完一本书之后,我需要思考。有的时候,我会把书本放下一两天,再回头去总结。这些阅读后的总结,我会以书评的形式呈现出来。写作的过程也需要时间,且往往随着书籍价值的提高而延长。
所以,尽管我可以一天读完一本书,甚至一天两本,但是我不会只是在速度上自我陶醉。而且,从良心上说,我并不觉得自己读书快得有多离谱。事实上,有很多人已经宣称自己可以半个小时看一本书了。但是,这样的读书,我不需要。
对于更有价值、更有深度的书籍,我会选择一天读几十页或者读几个章节,而且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做笔记,并且会写下一系列的书评。这样的书籍,阅读时间会长一些,我会与此同时穿插阅读其他的书籍。
总的来说,我一般同时阅读两本书,一本快读,一本精读。而且,快读的书籍,风格要不断切换,否则容易出现阅读疲倦。经常,我会在读完《刻意练习》这类书之后,再读上一本《摆渡人》。
除此之外,主题阅读,我也会分阶段进行。有的时候是同一作家的作品比较,有的时候是同一主题的多本参考。这样的阅读,应该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一本一本扎扎实实地阅读才是基础,主题阅读应该是大量阅读以后的事情。希望大家,不要本末倒置。
关于读书计划,我目前是想把手头买来,但是还没读的书都读完。大概60多本。就这样一个计划。具体的顺序,看心情。
以上,就是我读书的一些习惯和一个一点也不严谨一点也不靠谱的计划。关于读书习惯,我还能说上很多。鉴于以前的文章有很多已经多次提及,我在此就不多赘述。
6.
问题征集,未完待续。
今天,认真回答了几个关于读书的问题,希望各位读此文章的小伙伴,也能有所收获。
很喜欢这样的方式,简单高效,利于思考。为此,我想在此对所有读过本篇文章的人,征求问题。
你关于读书,还有那些疑惑,请在下方留言告诉我。
可以很具体,比如:《摆渡人》的崔斯坦,你怎样看?
我读过的书,简书上写过的书评,大家都可以提问。
我没有写过的书,如果你真的有疑问,想听听我的见解,也请你告诉我。也许那本书我看过还没来得及写,也许我没看过但有阅读兴趣。
最后,希望这篇文章有用,也希望我能写出一个系列。
欢迎大家留言!
文|升腾的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