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忽视的师生关系
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上学时喜欢哪个老师,哪门功课就学得好,反过来讲,哪个老师喜欢我,我就爱学那科课程。其实这种心理在《学记》中就有记载。《学记》有云:“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说的就是学生愿意亲近、尊重、佩服自己的老师,就会听从老师的教诲,信服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方法,学习待人处世之道。
而对于初中孩子来说,由于他们是非观念薄弱、初中课程突然增多、学习压力陡然增加、青春期发育期的到来、自我独立意识加强等因素,显得不惧怕老师,很容易跟老师对着干,以至于老师普遍认为:初中生最难管。
孩子一旦跟老师“对着干”之后,采取的方式往往是消极的,比方说不好好听这个老师的课,不好好完成作业,进而发展到放弃这个老师所教的课……此外,不良的师生关系也容易使孩子心理压力剧增,损伤孩子身心健康,长此以往,在生理上孩子可能出现饮食障碍、睡眠障碍、肌肉紧张性疼痛、神经功能紊乱,记忆力、注意力、思维能力下降等问题,在心理上,会出现紧张、烦恼、易怒、焦虑等负面情感,从而不利于其个性的发展。
可见,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和身心健康。所以,家长一定要重视帮孩子培养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重点提醒】
师生关系有哪几种类型
-------------
具体来说,孩子与老师的关系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专制型
这一类型的师生关系模式以命令、权威、疏远为其心态和行为特征。孩子没有自由,只能听从教师的命令,对老师往往是敬而远之。
民主型
这一类型的师生关系模式以开放、平等、互助为其主要心态和行为特征。老师帮助孩子设立目标,指引孩子对照着目标进行学习。
放任型
这一类型的师生关系模式以无序、随意、放纵为其心态和行为特征。老师不控制孩子的行为,也不指示学习的方法,一切活动由孩子自己进行。【心灵导航】
师生关系紧张的原因
-------------
师生关系的紧张既有孩子的原因,也有老师的原因。
老师的问题分为两种:
老师无意中伤害了孩子,例如被老师冤枉,孩子耿耿于怀,产生委屈甚至怨恨情绪;
教师自身素质欠缺的原因,致使孩子对于某些老师存在抵触心理。例如,老师不能公正看待每一位学生,不恰当地惩罚学生,教学方法呆板,上课缺乏吸引力,又或者说话时语言浮夸、尖刻等,孩子就会仅凭一些个人的直观感觉对任课老师下结论。
孩子的问题分为五种:
孩子没有得到老师的重视。比如没有让孩子当班干部,在课堂上很少提问他,或者老师很少关注他,因而对老师产生厌恶感;
孩子误会了老师的爱。比如,由于纪律问题或个别错误受到老师的批评,孩子没有愉快的心理体验,感情上就产生了隔阂;
孩子不理解老师的教学方法。如,有的老师会让孩子把错单词反复抄写,有些孩子不理解,觉得多此一举,因此埋怨老师;
孩子怀念原来的老师。如,某科老师被调走后,因为跟旧老师有了深厚的感情,也互相适应了教与学的方法,这种恋旧情结使孩子总是对新老师抵触;
转嫁责任。如有些孩子因考得不好,为了避免家长的惩罚,就把责任推到老师身上,用心理学的理论讲,这是一种典型的防卫机制,即从外部找原因,把属于自己的责任推到别人头上,让自己过得安心。所以,对于这种问题,家长要急早觉悟,拆穿孩子的“幌子”。【家长课堂】
帮孩子树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
孩子不喜欢老师其实是比较常见的问题。作为家长,我们应如何做呢?
认真倾听孩子的声音。通过倾听,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了解孩子不喜欢老师的真实原因。切记,在倾听过程中,不要急于表达自己的态度,尤其是与孩子情感相对立的时候。
帮孩子冷静分析,宽容待人。平心静气地跟孩子分析老师这样做的原因以及对与错。如果老师做得对,那么家长引导孩子反思自己;如果老师做得不对,则要让孩子以平常心看待老师,承认老师身上也存在着缺点和不足,也会有说话、办事不妥帖的地方。让孩子懂得宽容。同时,找适当的机会和老师沟通一下,尽量消除彼此的不愉快。
鼓励孩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家长首先以身作则,为孩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如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去拜访自己的恩师,也可以时常打电话问候老师,并引导孩子在“教师节”等节日里,亲手为老师制作一件小礼品。
给孩子做老师的体验。有的孩子在计算机方面有超强的本领,家长不妨请孩子做自己的老师,让孩子教自己编程;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为孩子提供担任低年级孩子家教的机会,这样可以更真实地体验到做老师的辛苦。
借助老师的力量,引导孩子。家长要适时与老师沟通,通过与老师的接触,了解孩子在老师眼中是什么样的,同时与老师交流孩子的渴望和需求,说明希望老师如何配合家长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