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紧张的时候大脑会一片空白?
为什么我们一受到压力或刺激情绪难以自控?
为什么我们的天性是更愿意去做不用思考的事情 ?
要了解这些问题,先来看看我们大脑的三重结构
第一重是本能脑,源于爬行动时代,主管本能。
这重大脑是动物进化过程中最早形成的,只有一个原始反应模块,饿了就要吃饭,遇到危险要逃跑,没有情感也没有理智。
就像农夫与蛇的故事,蛇是爬行动物,只有本能脑,没有感情,无法感知到农夫对他的救命之恩。
后来到了在约2亿年前,哺乳动物开始登场,并且在大脑中发展出一个独特的情感区域,称之为“情绪脑”。恐惧情绪会让他们远离危险,伤心的情绪会引来同情与关爱等等。
直到250万年前,人类从哺乳动物中脱颖而出,在大脑前额区域进化出了新皮层,就是前额皮质,也就是“理智脑” 我们能够说话,能够创造,能够发展文明就是依靠这个脑区。
理智脑虽然高级,但是力量太弱小了。从年代看,本能脑有3.6亿年的历史,情绪脑有2 亿年的历史 ,而理智脑只有250万年。如果把本能脑比做100岁的老人,情绪脑相当于55岁的中年人,而理智脑只是一个不满一岁的宝宝。所以即使这个1 岁的宝宝再聪明,在两个成年人面前是势单力薄的。
所以,当我们遇到刺激或压力的时候理智脑就像掉线了一样,这个时候占主导的是本能脑与情绪脑,所以情绪就收不住了。
紧张时大脑一片空白,是因为本能脑与情绪脑离心脏比较近,遇到紧急情况,优先得到供血,而最外层的理智脑由于离心脏远,没能得及时的供血而缺血了,所以才会一进反应不过来了。
运用理智脑思考是高耗能的,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只能满足自己基本的生存需要,所以本能脑与情绪脑一直被生存压力塑造着,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即时满足,及时行乐,避难趋易的天性。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进入了信息社会,在这个物质丰富的和平年代,我们活着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想要的是个人成就和自我实现。我们需要去思考,去创造。所以我们需要克服天性,从固有的习惯中走出来,通过刻意练习让理智脑变强。大脑和肌肉一样,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就是越用越强大,怎么用呢?养成经常思考、反思的习惯,让理性思维占上风。这依靠的不是自制力,而是知识,学习知识,提升认知,战胜自我,实现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