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么横空出世,只不过是努力后的厚积薄发罢了 1
去年的大学毕业十年聚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中大部分人从事着教育,不同的是有的教小学或者初中,或者高中,读研读博后的同学有的在大学任教,毕业十年,天南海北,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大学四年,我们几乎都是按照一个教学标准学习和毕业的。当然给我最大印象的是体制外的同学,他们中很多人毕业后没有从事专业,却也做得风生水起,相当出色。
我简单说一下杨同学的故事。
杨同学大学时因为口才不错和流畅的普通话,从大三起多次担任系里多场音乐会的主持人,而且大四上半年还自费到济南学过婚礼主持。他来自聊城下面的一个偏远县城,毕业后没有回到家乡,而是留在聊城发展。靠着家里凑得2.5万块钱,开始了艰难的创业阶段,从婚礼主持一步步做起,到婚庆公司、庆典公司,再到其他文化产业,如国学教育、健康产业等,那天聚会结束后到他在聊城高新区的公司参观,从公司理念到产品展示再到各级领导的关怀,可以说毕业十年,当时那个勤学苦练,不断进取的小伙子真的成了成功人士。和我们聊天时,他自己也动情地说:“大家看到我现在这样,当时刚毕业那会才惨不忍睹呢!拿着家里借来的前,找门面,买设备,招员工,婚庆这个行业看着人前风光,其实常常是从来没有按点吃过饭,那段时间太苦了,太累了,好在年轻,都熬过来了!”
一个“熬”字透露出多少创业的不易和艰辛,个中滋味不是我们这些在体制中工作的人可以体会的。看着别人的成功风光,也应体会到别人以前的筚路蓝缕。哪一个人前的满面春风背后不是黯然伤神的痛苦和孜孜不倦地追求?
有许多困难和挫折是成功的垫脚石,这也是许多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探望世界的窗户,经历这这些,你的眼界才能高远;学会了这些,你的格局才够宽广。
2
上周,我一位认识快二十多年的好友回乡,我们在一起酒店吃饭,因为他的父亲和我父亲曾经是一所农村中学的同事,所以我们很早也就认识,细算起来,认识也快30年了。
我的这位好友兼大哥在我心目中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他1994年师专毕业,分配到当时我们县城最南边乡镇的一所农村高中,在那所高中兢兢业业地教学并结婚、娶妻、生子,在毕业工作7年后的2001年考取聊城大学化工学院的研究生,2004年研究生毕业后又考取了山东大学的博士,2007年博士毕业后到河南一所高校任教,六年实现了从高中老师到大学老师的华丽转身,逆袭成功。
记得2003年春天在聊城大学的夜色中散步时,我曾经问过他:“哥哥,你考研很厉害啊,英语这么多年了又怎么学的呢?”,他意味深长的说,“确实都忘了,为了考研又把我妹妹的初中和高中英语课本找出来,从 ABC开始学习的!”那个春风吹拂的晚上,当听到这句话时,我就感到很惊讶,工作后再考取全日制的研究生,对于一个担任繁重教学任务的高中老师来说,背后的艰辛和付出肯定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
孤注一掷,全力以赴,寒窗苦读,冷热相伴,人到中年的求知,远离妻儿的思念,渊博知识的获取,千种滋味,万般境遇,我们局外人很难想象。
我们常常羡慕成功者耀眼的光环,却忽视了他们努力背后的艰难付出。意志虽然坚定但也偶尔动摇的信念,黑暗中的踽踽独行时的苦闷和孤独,长夜孤灯下的深思冥想,人前背后的闲言碎语,任何的风吹草动都将让你产生怀疑,甚至放弃自己的初心,直至让你缴械投降。可是哪一个成功的人不是趟着石头过河,在具有目光深邃、立场坚定、不到目的绝不不罢休的气质和毅力后,才一步步走向人生的辉煌?
3
毕淑敏在《不一样的幸福》中有一篇文章叫《没有少作》,通过整篇文章回忆自己的成长史和创作史,细细读来,让人佩服至深。我们羡慕她的文章,却不曾想到文章背后的心路历程。
作为一名当代知名作家,毕淑敏的文字宛若行云流水,不阴柔造作;又似知音导师,深话浅说,长路慢走,娓娓道来却隽永深邃,而她关于命运、奋斗、生死、心理学的思考和追寻也超乎我们的想象。
这或许与她的成长经历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不到20岁的年龄,怀揣美好从军梦想从北京出发却被分配来到西藏阿里地区,阿里被称作是“西藏的西藏”,条件异常恶劣,而她在这一呆就是二十几年,经历生死,历经孤独,尝尽世间的酸甜苦辣,但是内心关于生命的思考和对文字的执着却从未动摇,在返回北京后,读文学书,上电大的中文系,在35岁那年闲暇之余,开始了文学创作,一发不可收拾,成为当代著名作家。
她说“一个人在非常年轻的时候洞彻生死,实在是一种大悲哀,但是你无法拒绝。这份冰雪铸成的礼物,我只有终生保存,直至重返生命另外形态的那一天”。所以我们才会在文字中读到她的柔弱却坚强的悲情,荒凉却真实的高远,痛苦却幸福的真实,字字珠玑,篇篇抵心。
4
所谓英雄,只不过是比别人多走了一段路,而这段路正是成功者和平庸者的分界线。
他们的前方是我们看得到的成功和荣耀,后方是普通人仰望他们的目光,而陪伴他们左右的定是平淡日子里的锲而不舍的坚持和努力。
其实,这世界上哪有什么横空出世,只不过是所有努力岁月的厚积薄发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