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了一个文集,设为连载,为2021。
今天走了20公里,近6个小时。
离开原本的队伍,一个人走,从起点,到山顶,到原路下山,到走盘山绿道回来。
从起床开始听的跨年演讲,4个小时,爬到山顶时,刚好听完。感觉,比起观看,只听音频丧失了一些视觉上的信息,导致最后没记住什么。
在好汉坡等了一小时,还领队的手套,没等到,她说给我用之后,道谢,开始折返。
她给我手套这件小事,让我想起,其实我是可以拒绝的。
虽然那时我的手确实很冰,但接过她的手套戴上之后,没有暖和多少,反而,手指分散开之后更冰呃……
开始走路之后,我就摘下来放在口袋里,觉得走起来慢慢手就暖了。
就这样,才有后来下山时等她还手套的事。
在那一小时多的时间里,我发现了以往没觉察到的东西。
我感觉到,之前的考研经历,与其说是不甘心,不如说是逃避,一种免于面对生活压力的逃避,一种对未来的恐惧。
同时也觉得,前段时间,其实是处在失恋状态里。
而后想到,其实没有那么多自己以为的不可失去,其实要让自己活在事实中,其实所有的期许都应该只对自己。
在山顶,在等人的护栏平台,看着熙熙攘攘爬上来的人、看着一点一点踩着台阶从山顶下来的人,我愈发觉得,淹没在万千尘埃里,那么容易。
下山途中,听完了之前没结束的一门课,讲的一部经典小说。里面的种种议题,让我有了新的视角。
商业社会的思想在农业社会的主流里是那么格格不入,而后被禁止、被封闭。如今,却是书里那些过往的种种映照。
突然间感慨,当真是经典呢,感受到小说里、作者的思想里穿越时间的强大力量,以及,小说中呈现出来的人性和社会诸多方面,这是某一类单一的书不可比拟的。
于是就开始质疑,之前想把经典先放在一边的想法是否真的可行?
中间有一句,说“重要的不是吃什么,而是和谁吃”,脑子里立刻想起之前,有一个人跟我说过同样的一句话,彼时的理解只局限于自身。
当音频播完的时候,在那样的前后语境下,我理解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也重新思考了之前跟我说这句话的人。
开始疑问当时的语境是怎样的?是我理解得浅薄了?还是根本就没有理解?这背后,是不是两种思想层面的鸿沟和巨大差异?
尽管从出发时就提醒自己,慢慢来,要走到山顶的,别先把气力耗尽。
因此,下山仍有余力,觉得比上山轻松很多。
但是,最后4公里的盘山公路,有点艰难,减小步伐、减慢速度,最后觉得,其实也没那么难,就是有点累不习惯吧,比起上次走,感觉好很多,都是靠练的。
而后觉得,走路,是陪自己的过程,是听见心声的过程,是发现新知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