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千千万万遍——12岁的忠贞的“仆人”哈桑对主人公阿米尔说
为你,千千万万遍——被雇佣的法里德对中年返故国求救赎的主人公阿米尔说
为你,千千万万遍——得到救赎的主人公带着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回到美国,在索拉博沉默一年后放风筝时阿米尔为索拉博追风筝时这么说
全书,“为你,千千万万遍”共出现三次!
我读过的名著不多,但在拜读沈从文的《边城》、余秋雨的《寻觅中华》、《行者无疆》和欧美国家一些作者的书后,到今天,看完《追风筝的人》,发现,《追风筝的人》在以最普通的类自传而又最深刻的触动人性,作者以第一人称视角写的让我深信这就是他自己的人生经历
本书记叙了阿米尔在阿富汗客布什从由情同手足的比自己小一岁仆人哈桑陪伴的生活富足的童年到俄国攻占阿富汗阿米尔随父亲逃亡美国的青年再到一向懦弱的主人公阿米尔终于决定在阿富汗战乱后被塔利班黑暗统治时期回去救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以求心理救赎的中年的经历和心灵历程,全书大多以主人公阿米尔对世事变迁的心里感受独白展开,情感极为真实深切,仿佛所有的经历都是作者切身体验过的
也是读到《追风筝的人》后才明白名著的价值和意义,通过一本名著,你一定可以看到一个时期一个国度的时代背景和感受这个国家的风俗和文化,至少,这是一本书对我的价值!
在读这边书之前,我对战乱从未有如此深刻的感受,中国是一个经历长久战乱的国家 ,也看过中华抗日题材的电影电视剧,甚至亲自去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去追寻同胞受难历史,感受这份时代的厚重感,但真的站在大屠杀纪念馆里,看着那些模型(被残害时的场景和尸体),我却无法感受到对日本罪行愤怒和对死去同胞的家人都痛苦的同感心、悲恸,远不如初高中从历史书上看到时心痛,我是变得麻木冷血了吗?看着周遭同在参观的人有泪流满面,有满脸肃穆时我这样怀疑自己,我仿佛只是来走了一个过场,然后我否定自己麻木冷血,将其归结我历史文化的浅薄……但看《追风筝的人》里面讲述到俄国攻占阿富汗时使得主人公、阿富汗人妻离子散,流亡国外时,读到和阿米尔一家熟识的乡绅的13岁的儿子在遭受乱军性侵后心灵受重创,和阿米尔一家藏在油罐车里逃往巴基斯坦,历经罐内油气、饥饿折磨后终于到达巴基斯坦,乡绅从油管里钻出来却发现瘦弱的儿子已经的死在油罐车里,精神崩溃,夺过枪饮弹而死,我仿佛看到一位战乱中父亲绝望的画面,感受的到那种战争中本已家破人亡还痛失唯一的亲人悲恸和无奈,塔利班所谓的种族清洗时对哈扎克人的凶恶的屠杀历历在目,为什么能够受到呢?除了我本身对文字表达感觉敏感外,更多的是因为阿富汗的战乱和内乱发生的时间距离现在太近,作者在书中一遍遍用数字提醒着读者:
"1981年,我和爸爸逃离客布什……"
"1989年,俄国佬撤离阿富汗……"
"1996年塔利班掌权……"
"1998年,塔利班开始在马扎里沙里夫屠杀哈扎克人……"
"2001年,塔利班政权被美国击溃……"
明知道年轻的中国在1914年到1949年及20世纪70年代经历着惨烈的战乱和动荡,可总觉得战争和我的生活距离太过遥远,战乱时期也已逝去太久,每天一睁眼,看见的都是繁荣、现代化,甚至从没见过一俱尸体,没见过大面积斑驳的血迹,没见过父母抱着被地雷炸死的孩子绝望的哭嚎,没见过硝烟战壕……,而,阿富汗的战争,惨无人道的塔利班内乱却发生在离我出生仅仅几年,甚至持续到我出生后好几年,我在安静明亮的教室和小朋友一起读者《丑小鸭》的故事时,阿富汗的哈扎克小孩可能正在被丑恶的塔利班性侵,当做玩物给他们跳舞,唱歌,男孩子也要画上浓重的眼影,玩腻后,一点点撕开他们尚且稚嫩的身体,扔在街道上……随着作者的叙述,这些画面在我脑海中自动脑补,栩栩如生,这让我重新审视战争与和平,真正体会到现在和平安定生活的珍贵,想到去年菲律宾对中国的挑衅,国人打呼开战秒秒钟碾压这个不知天高地后的小国家,可,挑衅的是菲律宾国家愚昧的躁动的领导人们,还在温饱线上挣扎的中底层人民真的愿意发生战乱吗?他们有能力阻止领导人的躁动吗?
让我想到,我们都是人类,只是不同种族,有共同而又独立的目标是生存,但为了自己有"高的生存质量"我们开始竞争,争夺,甚至相互杀戮,恐怕,和平是暂时的,战争是永续的……思绪再次放空,叙利亚现在是否仍是一片废墟,又有多少叙利亚难民在德国、英国
的夜里,梦回祥和安定的叙利亚,春天暖阳挥洒在叙利亚的土地上,孩子们成群追逐戏耍……
一直说想去欧洲感受她的文化底蕴,去感受德国的肃穆严谨、法国的精致浪漫,和透露着优雅的懒散,英国的中世纪建筑,回味18世纪日不落帝国的风采,站在宏伟而空旷的罗马古城回望历史,从中世纪顺流而下……但其实在此之前潜意识里更想去的是美国,不是想去感受她的历史,而是让她去塑造自己,因为她极具文化包容性和鼓励个性,真实的表达自己,她与生俱来有着拓荒的激情和乐观!
在读《追风筝的人》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了解到阿富汗的一些文化和民俗,觉得她和中国文化有很多相同点,比如注重外界的评价、道德制高点来约束个性,克制欲望,哪怕不是卑劣肮脏的欲望,而是一些处于人的本性只是不背群族文化认可的欲望;比如社会对女性行为道德的束缚更为繁琐苛刻……记得在《巨婴国》里看到一句话说大概意思是说违背自己心意曲迎他人的善都是为了掩饰心中的恶,所有被压制的欲望都会慢慢变成心中的魔……就自身经历和感受,我是很认同这一观点……但这确实不能就说中国儒学文化完全是是错的,毕竟华夏地大人众,不予约束,难以稳定!只是明明是21世纪了,我却觉得从小被灌输了太多儒学的克己,服礼,思想受到很多束缚,仿佛一张网,无形,但时刻限制着你,现在,我渴望自由与释放,去追逐自己梦想的勇气、表达最真实的感受和与他人无害的欲望……
我想,我是会喜欢做文学翻译的,英语给了我最初的动力,从初中到高考,但始终理她远去,没有去学英语,现在回想,多少会有遗憾,会鄙视自己没能坚持己见,追随内心
我想,如果我能顺利活到五十岁,我是会出一本书的,回忆录,致所有在成长过程中正在遭受怀疑否定自己的折磨和严苛克己压抑个性的年轻人
我不喜欢每天看一点书,有兴趣看一本书时,就希望能一口气看完,时间不允许的话也尽量不拖太久,因为时间久了有些情节会模糊,自己的感悟会遗忘不能完整真实的记录
所以有这样一个假期和安静的空间来读完一本这几天心心念念的书,再及时写个读书笔记,记录下读完的瞬间最真实完整的感受,感觉棒极了,我想,有机会还是想去看一遍英文原版,作者那无加委婉修饰的措辞,关于种族歧视的部分,以后在写,先去吃个早餐[捂脸]
记于2017年四月四日下午
(清明小假,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