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八月份开始写第一篇文章,到现在写了有12万字。开始的时候并不知道最终会走到哪里,也不清楚写作之于自己到底有什么意义。一直以来,读了很多『别人』的文章,也把很多『别人的道理』消化成了『自己的道理』,对写作这件事有了一些更深的认识,刚好借此总结和梳理。
1、一个最大的观念转变:写作是沟通的过程,是写给别人看的。
因为以前有偶尔写写日记的习惯,所以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我也只是默默地记录,记录了一阵子,就被笑来老师『鼓动』,开始默默地留言。有段时间留言被采纳,那时就有了『这样别人可以看到了呀』的想法,一旦有了这个念头,公开发表文章,写公众号就变成了『必要的需求』。
就是这样,当你写了一定数量,就会想,要不要发出来给这个世界看看?人不是孤立的个体,我们总是想与这个世界『有联系』,这种联系能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一件没有回应的事情不会令我们更快乐,也就不大可能更长久。写给别人,才可能得到回应。
而且,当把『写作的本质是沟通』这句话真正听进去的时候,它会改变你的写作方式。再下笔时会不由自主地更『态度端正』一些,即便还是写给自己,也好像有个无形的『观众』。
就像《Succeed》里面说的那样,当你不断强调一件事,它就会作为『目的』被植入大脑里,即使你没有有意去执行,大脑也会给它留出一定的带宽,在『后台』进行处理,所以,它可能已经『似无实有』的发挥效应了,只是你还没发现而已。
假以时日,这个观念就会从『后台』跑到『台前』来,成为一条笃信的铁律。
虽然很多写下的文字都是记录自己的思考过程,但这不意味着写作是一件『自我』的事情。
2、写作意味着什么?简单说,写作意味着成长。
并不是所有写出来的东西,都能令人成长。
比如说写日记,很多日记里记录的都是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和心情,即便有思考,也只是陷入在『事件本身』,并没有太多有价值的体会。日记更像是我们自身生活的一份拷贝,翻开它就像翻开相册,看到的多是『回忆』。
所以,写日记不会让人成长,只是记录我们『长大了』而已。
但是写作不同,写作是严肃的(但不是吓人的),『求好』心总是让我们想要拿出更优质的东西。如何拿出更优质的东西?当然是你本身变得更优质。总得来说,想要产出更优质的东西,你本身就要成为一台更高级的处理器,于是,一只脚一旦迈向『变好』的路,就不会想要回到原来的层级上了。
你的文字要求你成长,你的成长又转化成了更好的文字——一个多么美妙的正反馈。
不信,你拿出自己原来的文章读一读,一定可以读到那些依然能给你启发的地方,也一定会发现惊喜。这就好比,『以前的自己』不断给你提醒,『以后的自己』不断向你召唤和鼓励,这些都是为了帮助『现在的你』变成『更好的你』。
这么想想,我们根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啊,神不神奇?
成长的乐趣应该是为数不多的能够『持久』的乐趣了吧,而写作是构成这个乐趣的一部分。有什么理由不一直做下去?
3、不要『目标』,而要『系统』
这部分源自于『牛人』的启发。万维刚老师的专栏有篇文章,是关于一本书叫做《巨人的工具》。里面写到一位非常有名的漫画作者,同时也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名叫亚当斯。
亚当斯分享了他的经验,其中有一条是关于『目标』和『系统』,对此我颇有感触。
他作为上班族,一开始用业余时间写作和画画时并没有想过为什么,而且这两件事也不能带来什么收益,可他就是一直坚持做下去。
他总结说,这其中的原因是,他其实没有把它们当作『目标』去实现,而是把它们当作『系统』来发展,这样他就一直写、一直画、不断尝试和打造系统,预见其的各种可能性,但是并没有具体的目的。
我的理解是,他不把具体的某一件事当作目标,就没有所谓的成功或失败,而系统本身就是个没有目的,持续的体系,只要不停下来,它就永远在『建造中』。如果非要说目的,『没有目的地』就是它的目的(对,跟我们终身学习者一个目的)。
而随着这个系统的建造,所带来的各种正反馈(出书、写专栏、出名),都好像是水到渠成的副产品。是不是有点『我若盛开,清风自来』的意思?
其实仔细想想,他所谓的打造『系统』的过程,就是在打造自己,『系统』没有目的地,就说明他的个人提升没有止境。
这就是『牛人』告诉我们的,不要把目光停在单一的『目的』上,『系统』才是核心。如果发现了这样一个系统,那么持续打造和发展它,不要停止、不必停止,当然你也不会停止。
说来也是,有谁会拒绝变成越来越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