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晚上,工作了一周的人们开心地在办公室与同事告别,与亲人朋友一起相约去看演出或者体育比赛,夜晚街头的咖啡馆和酒吧全是聚会的人们。几杯过后,与陌生人也能畅谈一气。这是周五晚巴黎的夜生活。
11月13日晚,6起袭击事件在巴黎发生。枪击声、爆炸声、人们的哭喊声遍布巴黎街头,遍地尸体。起码127人在袭击中丧生,5名恐怖分子被击毙。查理周刊事件十个月后,巴黎再次化作血海。可以容纳1500人的巴塔克兰剧场座无虚席,美国乐队Eagles of Death Metal正在演出。袭击发生在晚上9点35分至40分,演出开始后半小时到四十分钟,当时演出正当高潮,三个人进入场地拿着他们的自动武器扫射,随后四名恐怖分子全部现身,在巴塔克兰剧场里劫持了人质。
十区Bichat街的餐馆Le Petit Cambodge也遭到了袭击,法兰西体育场,德国队与法国对的友谊赛九点开始,第一声爆炸,在九点半以后,声音巨大,全场惊愕。有球迷问是否有人放鞭炮庆祝。不久之后,响了第二声。这声引发了一些骚动。
“这是场灾难。”奥朗德在电视直播上说道。这是2004年马德里之后欧洲遭遇最为严重的恐怖袭击。一战爆发时,英国外相格雷评价道:“欧洲的明灯熄灭了。”
美国作家海明威在一九二○年代上半叶,以驻欧记者身份旅居巴黎,写下《流动的盛宴》这本书,记录的正是作者当时的那段生活。彼时他异常困窘,住在巴黎最穷的街区,每层楼只有一个公厕,夏天运粪车的臭气弥漫上来,孩子请不起保姆,只能让一只大肥猫看着摇篮,全家连冬天取暖的柴火、保暖的内衣都买不起,只好把长袖运动衫一层又一层地贴身穿着。当时他远未成名,是在巴黎混日子的成千上万文青中的一员。海明威自律非常,总是找一家咖啡馆写东西,无论是圣米歇尔广场的业余爱好者咖啡馆,还是丁香园咖啡馆,他在面前放上一杯奶油咖啡,可以整整写上一个上午。饿了,便向侍者要一打葡萄牙牡蛎和半瓶白葡萄酒,他吃着带有强烈海腥味的牡蛎,它的轻微金属味被冰镇白葡萄酒冲走了,口里就只遗留下海腥味和多汁的牡蛎肉。他总是空荡荡的,既寂寞,又快乐。
海明威是《多伦多星报周刊》的驻巴黎记者,在他的笔下,巴黎熠熠生辉,热闹非凡。比如写毛皮地毯小贩,戴着脏兮兮的红色毡帽,肩上搭着一捆皮子,手里拿着一只红色的摩洛哥皮钱夹,黝黑的脸膛发亮,他们是巴黎生活固有的特色,他们在咖啡馆里,对着每一桌微笑,就如同喘着粗气、呼啸而过的大型绿色公共汽车;比如写在巴黎的美国流浪汉,他们大量集中在毗邻洛东达咖啡馆的巴黎地区,长相怪异,动作奇怪,彰显着个性,追求着古怪感,他们搞艺术,却不是严肃的艺术家,总是高谈阔论,批判着所有已获得认可度的艺术家的作品。
海爷爷写过巴黎的疯狂之夜。巴黎有旅馆、女神游乐园和奥林匹亚、林荫大道、马克西姆纪念所,处处都是蒙马特尔式的夜生活。在节日之夜,去舞厅的人们并不需要爵士乐的人为刺激促使他们跳舞,他们纯粹是为了取乐,这让人兴奋,也划得来。他们年轻、强壮、享受生活,他们有时并不遵守调子。在第三瓶木塞开启后,人们已经进入一种兴高采烈的状态,有人可能会沙哑而坚定地说:“这就是巴黎!”
还有一种夜生活,在凌晨2点左右。沿着孤独的大街走下安静的山,有人看到两个孩子走出一个胡同,他们在街上四周看看,如果发现不了警察,他们就走近那些走夜路的游客。然后游客就只记得他们靠近,之后突然受到猛击。他们抢劫得逞之后,依然会回到舞厅。
海明威说,巴黎永远不会结束。每一个在巴黎生活过的人,对巴黎的回忆都不会和其他人相同。巴黎永远是值得你去的地方,无论你给她带去什么,你终会得到回报的。现在,巴黎的夜晚,直升机和救护车声不绝于耳,人们的悲伤与镇定,将陪着这座城市渡过艰难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