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孑逸
时常会梦见高考,在考试中总是不顺利,且还中途迟到。
高考在一个人心理到底埋藏多深,才能让人如此难忘。
高考后,就一直在梦境里浮现考试的一幕幕情景。或许,如同一个炸弹,随时有爆发的可能,六月的雨水永远是最多的,半年的来酝酿,只待那一次的爆发。
几家欢喜几家愁。
高考就是。
隔壁家小张被录取了985学校,小王被录取了211学校,都是比较有名的,你录取哪里呢?
还天天发呆,就不想想办法怎么进行下一步。
能体会到母亲恨铁不成钢的急切心理,那样无助且不安。在六月狂风暴雨的日子里,唯有发呆才是最好的安慰。
似乎提早换上痴呆症,四肢无力,眼神呆滞,缺少青少年该有的激情和幻想。
语言也变得迟钝,不能应付周围人的问候,尤其是高考成绩。
或许,人的成长就在那一刻开始,无法改变的环境,终究只有读书。
六月的雨水比寒冬的冰块都冻人,且是那样彻底,回击的勇气都没有,因为早已失去了成绩作为底气的标本。
很多人会打电话和我说,要不要回母校去看看,顺便去当年我们最爱吃的小吃街去逛一逛。
在古城上攀爬一圈,看到对面的校园,伴随落叶飘下的日子,甚是怀念那年的青春,那年的高考。
我不想去。
为什么?去看看不是很好吗?毕竟那个小城曾经承载过我们三年的青春。
我再次说,不想去,因为我没有让母校值得高兴的地方。
其实,哪有不想去呢!只是不敢面对那年最真的自己罢了!
可能,此生都不会有人知道,我更不愿意回到的是那年荒凉的青春罢了!
三年从没有见到过图书馆是什么样的,高三最后两个月的时候,见到过一间图书室,里面摆放的全都是百科全书,如十万个为什么,养生小知识,叫你如何学好奥数等。
那时候,同桌借我一本《林徽因传》,兴奋得半夜都不睡,一字一字读下去。
天天幻想,学校要是能有这些书籍就好啦!
三年等完了,还是没有。
看过最多的就只是哲思、玉林、读者等这些杂志。尤其是哲思,支撑了整个荒芜的青春。
这样说出来,别人可能会说,难道你是70年代读的高中吗?
可以直接告诉大家,离现在才几年的时间,仅仅几年。
后来,听老师说至于更多的原因,是学校在建设中,没有足够的空间来容纳一个学校的图书。
那一代的中学时光,就这样走过来了,也不知道现在能有多少人还会记得去弥补那年的缺失,也不知道能有几个去寻找阅读的充盈。
今早起来,很纳闷昨晚的梦境,认为是在怀念那年的青春。
想到青春,就不禁想起阅读。
阅读与青春似乎是血肉的关系,唯有阅读,青春才能展翅飞翔。
看到街上闲逛、网吧玩游戏、酒吧喝酒的中学生,难以理解他们的思维,难道标新立异才是酷吗?
那做一个有思想的流浪者会更酷。我想前不久受大家追捧的流浪大师,才叫有思想的酷。
当然,每个年龄段的中学生,会有不同的追求,唯有阅读是前行的动力。
高考虽然不是终点,却是人生的一次转折点。因为有高考,让很多贫寒学子得以改变后半生的机会。但原本就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改变的力量也微乎其微。
哪怕微小,不去尝试,就注定不能改变。
六月的雨永远不会停止的,它要陪同孩子们一起哭,一起笑。
且六月的雨又是魂牵梦萦的,无论时光如何流逝,都不会停止潜入梦境的可能。
感谢高考,让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