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是初夏,但太阳似乎有点急不可耐,今天的温度已经飙升至35℃,让人受不了。近几日的天气预报,更让人觉得无望。
清晨,当一缕阳光洒进北边的卧室,我就知道今天又是一个大晴天。清晨的凉爽持续不了多长时间,很快就开始热了。上午上完班回来时,太阳已经炽热。骑上电动车回来,一进家门,就觉得再也不想出去了。可是下午还要上班。
中午吃过饭,翻箱倒柜,找去年的帽子。记得有一顶宽沿儿的布帽子。终于找到后。一看只能在一面系袋子,于是又在另外一面缝了两个鼻儿。想着下午上班时,戴上这样的帽子,再戴上口罩,应该可以防晒了。
下午上班,刚出门还可以,行至一半,突然间大风起。风把帽子吹得全翻上去了。我又得小心眯着眼。后来自己动手把帽沿拉下来。结果没走几步风又把帽檐吹得盖住眼睛。很不方便。这可恶的风啊,风中夹杂着各种粉尘,还有梧桐树上的黄毛毛。如果不幸刮入眼中,就得停下。浑身刺挠得很。看来以后还得全副武装,戴上头盔,不但要防晒,还得捂好全身防毛毛。
到校后,大家都在说这不正常的天,今年的极端恶劣天气真的是时常出现,让人防不胜防。就像甘肃出现的运动员死伤事件,谁能想到啊?
上完两节课,第三节开会。红十字会的人讲了急救知识。听了之后还是很受启发的。平时我们这方面的知识真的太少了。许多都不知道。一旦猝死停止呼吸,接下来的四分钟是抢救的黄金时间段,了解这些还是很有必要的。以后中国也会逐渐推广AED救助设施。会后大家又去模拟演示、学习请教。
有时候我在想,人的生存涉及到的方方面面,才应该是第一要紧事,其次才应该是学习文化知识,而考学更应该靠后。西方国家好像更着重培养人的生存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应对外界环境的各种能力。而我们好像从小到大,费一二十年之功夫,只为上到一个可以让家人扬眉吐气的名校为最高光荣,完全不管到社会上是否真的适应?
最近亲戚的一个孩子大学毕业,考研没考上回到家里,找了许多工作,都看不上,总觉得不如意。太好的进不了,不好的,又不愿干。呆在家里不愿出门。说还要考研。父母发愁的不得了。
中国的考研,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对有些人似乎就是逃避工作的一个手段。可最终还是要到社会上来。我自己就觉得,数年的苦读后,当自己已经认为在很多方面知道很多以后,进入社会上,才发现有种从零开始的感觉。甚至还不如在社会上跌打滚爬过来的低学历的那些人。有时候会觉得格格不入,有一种读书人的自卑。别人说的“书呆子”似乎也有些道理。所以,象牙塔虽好,但终归要出来。不做书呆子,也不要“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工作,是生存的基石。生活,终究要有烟火味。大学生入世之初,感触最多。
我认为,生活的本来面目,是在上班后甚至成家后才开始慢慢认清的。
但是目前的中三学生,还是除了学习,别无他路……
马上要收麦,学生的麦收季节马上也到了,全力以赴拼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