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外的人想进来,围城内的人想出去。”
未读《围城》以前,一直以为钱老的这本书只是单纯的描述婚姻的无奈,读完才领悟到这不仅仅只是描述个人的婚姻,更是映射了这个社会大多数人的价值观---求而不得的越发珍贵,就如同那一朵清莲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年少时读《边城》,沈从文笔下的稚嫩女孩翠翠等待意中人归来的结局总是令人怅惘不已,也许是明天也许再也回不来了,才发觉现实不是童话,没有那么多王子与公主的故事,相反的更多是遗憾和不可求的无奈。所以中学以后,喜欢上了张爱玲的小说,不管是《金锁记》《沉香屑》亦或《琉璃瓦》《倾城之恋》,现实的展现社会小人物的虚伪、自私以及麻木的心态,正如张自己的人生写照,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显得那么的理所当然,亦如时代围城的大染缸,每个进入的人无可幸免的选择接受命运的抉择,就如同《围城》里的方鸿渐,就算厌恶虚伪的作态,最后还是成为了自己不愿成为的人。
亦如我们的人生,每个人都会遇到或多或少不情愿的事情,或许碍于面子,选择利用谎言来装裱高贵的外表,最后落得为了圆谎而精疲力竭,例如前段时间网络热议的校园贷,年轻不谙世事的少男少女为了某刻的虚荣,让自己背上日益沉重的枷锁,甚至堵上了生命的代价;《围城》中众人或多或少都被钱老刻画得不太至于完美,主人公方鸿渐留洋归来,为了家人的颜面,虚造了假学历,又因丈人登报宣扬而自惭形秽,既然选择了欺骗就要承受事情败露时的现实,因为社报记者那声方博士,无比厌恶,虚伪的面容在此刻显露无疑。
另一个同是回国的的真正文学博士--苏文纨,她没有如方这般捏造学历,但真正的她却在爱情和婚姻面前视同儿戏,赵辛楣的爱慕得来太容易,而方鸿渐的若即若离变充满了挑战的欲望,固执的认为看两个男人为她争风吃醋是何等的风光荣耀,最后当得知方所爱另有其人时,又狠狠的践踏,告诉表妹唐晓芙,方曾经的轻佻过往,彻底葬送方的美好向往,得到的不懂得珍惜,得不到的心之所向。这又和一些朋友圈不和谐的声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看到出去旅游晒照片的,会说别人小家子气,就如同没出过门似的;看到情人节秀恩爱的,一片祝福声中总有不和谐的说,秀恩爱死的快,再比如下定决心要做某件事情时,他们又会说,装那么上进给谁看。吃不到葡萄的才会说葡萄酸,自以为的认为好像所有人都要以ta为中心,每个人都很忙,没时间理你的玻璃心。
围绕方鸿渐的女人共有三个,除了逢场作戏的苏文纨,一见钟情的唐晓芙还有走进婚姻的孙柔嘉,孙是三个女人中反差最大,用赵辛楣的话语说,就是会伪装,同去三闾大学教书时的柔弱善良形象,和婚后固执的掌控欲形成鲜明的对比,在一个接一个的圈套中,套牢鸿渐,可是生活中的一地鸡毛,家庭关系的不认可,最终导致两人分道扬镳,这样的结局似乎早已注定,一个唯唯诺诺,犹豫不决,一个善于伪装,控制欲强的人,频率不同,终将产生不和谐音符。
赵辛楣在其中的角色就如同鸿渐的良师益友,从开始的“情敌”到后来的友人,对于鸿渐的前半生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苏小姐的结婚让这对情敌不符存在,反而惺惺相惜,共同去大学任教,路途中对于老教授的虚伪嘴脸表现出最大的默契,因为赵的推荐提携,才得以谋到副教授这个职位,虽然三闾大学这个大社会中,见过了太多的尔虞我诈,但他们那份友谊显得弥足珍贵,赵的离去,间接导致了鸿渐最终的生活走向,没有了昔日好友,就如同在陌生的地方没有依靠,孙柔嘉的一个激将法便让方束手就擒,匆匆订婚,结婚,其实,赵是最看清柔嘉本质的人,曾不止一次提醒过鸿渐,但主人公本身的软弱、犹豫不定,导致了最终悲剧的结局。
读到最后,几欲放弃,只因他太现实,太像如今所处的时代,70多年前,钱老笔下的人物既能和如今的时代一一结合,只能惊叹钱老的远见,看杨绛先生的《我们三》时,也才第一次知晓原来钱钟书老先生既然是如此的依赖杨老,杨将钱如同孩子般宠爱,门坏了,她修,墨水打翻不知所措时,她说,有我呢,虽然钱老的自理能力如此之弱,但杨绛先生仍如一日的爱他,支持他,无怨无悔,也许这才是最好的爱情,钱老描绘的《围城》又何止是婚姻呢,能在如此和谐的爱情中写就的《围城》又怎会是婚姻的围城呢?我不信也不愿相信。
婚姻不是恋爱的坟墓,只是你还没有遇到让你甘愿进入这座围城的人,就算我倾尽所有,也只愿等待那个爱我嫣然一笑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