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继续深入了解这《古文观止》第一文“郑伯克段于鄢”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春秋笔法。这是一种行文的风格,就是用极尽简练的文字,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春秋》是一本记录鲁国长达二百四十二年的编年体史书。孔大圣人在编写《春秋》时,一般都是三言两语,简明扼要的交代了在特定时间下,人物和事件发生的始末。这看似流水账的笔墨,却不留痕迹的用一字褒贬呈现是非善恶。中国的文字是含蓄的,是中庸的,是有台阶有尊严的表达主观的看法,而不是是赶尽杀绝,不留有余地。力求客观的评判委婉且微妙,用词的寓意细密且显明,记载史实的初心含蓄且深远。这就是所有剑客所追求的上乘境界,“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无剑无我,物我两忘后,才是无所不至,无坚不摧的境界。
了解完春秋笔法,我们就能理解为何在《春秋》的史书中,这个故事就是短短的六个字“郑伯克段于鄢”。但是对于吃瓜群众而言,这六个字是不过瘾的,是富有联想和无限的发散思维的。所以为了避免以讹传讹,歪曲事实。在孔子之后,诞生了5本给《春秋》作注解的书,其中两本《邹氏传》和《夹氏传》不传,剩余三本分别是《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其中《左传》文字风趣,人物刻画更丰满,就好比是一本江湖手抄本,满满的都是段子。而后两本则偏哲学的意味比较重,政治的倾向比较明显,所以就没有《左传》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