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简书》中写过几篇文章,开始打算向故事方向发展的,写出来后却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基本上就是篇人物经历碎碎念,自己写的时候投入了不少感情,可阅读量却少得可怜,郁闷之余对自己写作的那份不自信更增多了几分。
昨天是创意故事课的第一课,听了无戒老师《故事思维——为什么必须学会讲故事》的授课后,心里好多问题似乎一下子就有了答案,颇有些豁然开朗的感觉。
课程内容首先讲的是怎样具备讲故事的能力,就是复述。将你看到的、听到的、经历过的复述出来,将前因后果写清楚,要努力让所思所写统一起来。
结合我自己写的那几篇“故事”,我觉的值得肯定的是,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自己大体上能够将看到的、听到的、经历过的复述出来,也能去有意识地兼顾前因后果。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所思所写不能统一,想的是一回事,写出来就变了味,这是今后要努力提高的,唯一的方法只有写,不断地写。
此外,关于讲谁的故事,无戒老师主张先讲自己的故事,可以是自己的经历,也可以是自己与家人、与朋友、与同事等发生的故事。对此我颇感认同,讲自己的故事,或者自己认识人的故事,要比讲别人的故事效果会更好。我那几篇文章里写的都是这一类的故事,真人、真事、真感情。虽然水平有限,但至少有话可说。
小时候去电影院看电影,黑乎乎的观影厅,狭窄的座椅,你挨着我我挨着他,他看我后脑勺我看你后脑勺,各种气味混杂,每个人都像钉在椅子上,长达两三个小时紧盯着屏幕,唯恐错过每一个细节,因为那其中的故事太精彩。
那么如何把一个故事讲得精彩?写得吸引人?无戒老师讲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就回答了这个问题。
首先,要在构思故事的过程中加入一些虚构的成分,也就是进行文学创作。在叙述故事发展的过程中,尽量少用概述性的语言,要加入细节描写,细节是最能触动人心的,也是最能引起读者共鸣的。用尽量多的细节对人物的动作表情、心理变化、语言对话等进行感性的描写,这样的故事才会有血有肉,读者也更能体会到故事主人公的感受,看到自己的影子。
其次,一个故事之所以能写得吸引人,靠的就是情感、转折、主题思想。小时候看过童话,每一个故事背后都会引出一个道理,这就是对故事的主题的升华,在结尾用一句话突出强调故事要传达出的观点和思想,也就是有人说的用金句包装故事,就像是给一幅铅笔素描涂上颜色,更容易唤起听故事人的情感和活力。
同时,文章需要情感,“情感的真实,比任何文笔都重要,比任何技巧都重要。” 叙述过程中避免平铺直叙,要有转折有冲突,设置悬念来吸引听故事的人,激发他听下去的欲望。
反观我的文章,多是流水账式的平铺直叙,即使涉及人物的心理、动作也是概括性的描述,缺乏更细致地描写,故事内容过分干瘪,人物形象太过单薄难以引发共鸣,自然也就没了吸引力。再者,文章结尾往往写到哪就算哪,缺少点睛和升华,头重脚轻,虎头蛇尾,难以立住。
我们平时都喜欢听好故事,那么什么样的故事才是好故事?课程内容的第三方面就讲了这个问题。
首先,要有代表性、普世性,故事所写的事情能代表社会的某一现象,所写的人能代表社会的某一类人或某一群人。在写故事时要从读者的角度出发,让读者读后觉得这个人和我认识的谁谁很像,我希望谁谁也能够向他一样的幸运;这个人的经历和我的很像,我希望有朝一日能成为像他一样厉害的人。这叫移情,读者产生了移情,继而引发共情,自动代入到故事里,期待发生自己想要的一切。
其次,要了解所有文章的结构,然后忘记所有文章的技巧,把情感投入进去,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风格。
在课程最后,无戒老师谈了如何练习写故事的能力的问题,实际是对前面内容的概括总结,进一步强调了三个方法:
①复述:把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②选择用口头表述讲给别人听,讲的过程中加入自己所想的细节,让故事前因后果明确,别人能够听明白自己所讲的内容。
③写概要,把听到的故事总结出来。
本堂课的作业是写一个故事,按照本堂课所学的内容,决定写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已基本锁定了故事主人公并写好了题纲,希望能交出一份至少让自己满意的作业。群里不少同学已开始贴出作业,读过后发现每篇都是精品。努力驱除内心的焦虑和急躁,静下心再次认真听课,相信只要跟着课程跑,及时做作业,多阅读多分享,一定会有进步的。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