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和景明,天高云淡——这是我喜欢的春。
上课铃刚响,校长和办公室主任悄无声息地走进来,坐在课室的后面。我多少还是有些意外,传言今天所有的行政领导要去兄弟学校听课,看来传言不足信呀。
“怎么办?”有个念头冒起,“该怎样就怎样,按照自己的节奏以不变应万变,本色表演呗。”一转念人立刻淡定下来,呼吸平稳,后背挺拔,按部就班,依律而行。
照例开始课前演讲,彬子讲了感动中国科学家程不时与他的航空飞机“热恋”的故事,轮到放视频的时候,却怎么也放不出来。全班很有默契地自动开始大声背书,整齐划一的朗朗书声消解了弥漫在空气中的一丝焦躁。彬子镇定自如地坦陈:“我以为我下载了视频,没想到我下载的是播放器。”全班哄堂大笑。
他慢条斯理,从容而坚定,满满的少年老成,“感动中国在我心目中,大概只有两类人入选,一类是道德模范,类似见义勇为的人;另一类是行业楷模,科学家是我最为仰慕的人,他们创造的价值虽然无法用金钱来衡量,他们也无法像歌星、影星、体育名星那样受人追捧,可他们的专研精神,他们对科学的热爱真的让我感动……”课堂非常安静,大家都沉浸于他的诉说。
彬子的表现可圈可点,当用“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来形容了。和许多理科男一样,从最开始单纯“猎奇”,追风到今天能真实而深入的表达自己,我很是欣慰。这是我们一起两年多的共处形成的一种默契、和谐、期盼,这样一种能量的回流在我们师生之间传递——我们都希望能以自己的努力使对方高兴,都为对方的高兴而高兴。
学会真实而深入的倾听与表达就是语文学习的两大主旋律,对文字的热爱延伸到对生活与生命的热爱,形成自己的独立思想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灵魂。
点评了照例是赞赏时间,不知是不是有人来听课,今天的掌声响起来特别清脆、快乐、富有感染力,这是我们最欢喜的时刻,如沐春风。
在高中生涯的最后三个月的时光,我能做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尽量学得愉快点,做题拿分的同时浓浓淡淡染点书香,如果心灵朝向好的、幸福的方向去那就是语文老师最大的满足了……
这一节是多则材料选取两三则材料型的作文审题训练。上节课他们已经写了提纲,这节课主要是点评提纲,找出问题,再堂上巩固训练。流程是早就设计好了,只是在用哪几份作业来点评时颇犹豫。
这种类型的作文审题最大的难点在于找到两三则材料的相似点,建立有机联系。鹏子是我从高一一直教上来的一个孩子,他从完全机械记忆语文,完全被阻隔到文本之外到现在慢慢能够打开文本的一点缝隙,有一点点受滋润,我是看着他一点点挣脱自己的旧习一步步前行的。这次提纲他写得非常用心,他花了大量的精力在语言上,文笔流畅,可内容却是“爱国”与“坚持”,看着这两个明明割裂却又被生硬放在一起的内容我哭笑不得。虽然对于有问题的习作点评我一直都采取不公开姓名的方式,但是对于写作者本人还是有较大的冲击力。狠狠心,点评吧,相信他一定清楚我的良苦用心。“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的十六字箴言在我脑海闪过。
当我将鹏子的提纲与另一个孩子的提纲比照着让同学们进行分析、讨论,孩子们积极性很高,悟性很高,立即领悟到考场作文内容相比形式更重要,“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骨架与血肉的关系,不立起来怎么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课堂气氛很活跃,这样一种自由、深入思考的氛围一直是我提倡的。教学有法,法无定法。讨论法关键是能否真正解决学生的困惑,击发思维的火花。深入深入再深入,每位学生的思维都动起来。只有这样才真正唤醒孩子内在的成长冲动,只是这样,成长的力量才不会枯萎。
蓬劸的生命力量——至为可喜,至为可贵。
第三个环节是针对问题现场写,现场练。请了三位同学在黑板上演板。三个不同层次的孩子,没有找最差的。暴露的问题不够典型,二轮复习的冲刺阶段时间耗不起呀。
华子是我最欣赏的学生之一,不是因为他的学习优秀,而是他的朴实、真诚与上进总是在不经意间感动我。他无论在审题、立意还是语言表达上都有一些小瑕疵,这恰恰是大部分同学都存在的问题。写作不就是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思想,使之更准确,更圆满表达自己的过程吗?看着华子听我点评时露出的憨憨的笑容我也笑了……
下一节课去到另一班级上,同样的内容,不同的个体,可感觉自己更游刃有余,点评完全变成了自己的舞蹈时刻。
觉察到一有人来听课,“干巴巴”的感觉就上来了,那是一种或多或少的与课堂、与自我的游离状态——而且就是当时的状态有了觉察也无力改变。
现在我悟到了,不是不能被听课,是我自己的润泽程度不够,无论是知识层面还是与自己的连结层面。无他法,继续阅读写作,觉知。这是一种内在的需要,也是为了保持一种上升的有活力的状态。
在生活中修行。悟道后,砍柴挑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