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在我关于跑步的一则朋友圈留言说:“我最近开始跑步了,看到你竟然都累积跑了3000km,着实很佩服,一共花了不少时间吧?”
又有朋友在我的另一则关于读书的朋友圈留言说:“我觉得你看书的习惯真不错,似乎看了不少书了,向你学习。但看书一定很花时间吧?”
前几天我在自己的公号里发过一篇运行了一年公众号后的一些感想,有人看了问我:“你不带孩子吗?哪里来的时间?”
再前一段时间,我写了关于“得到”app的体验,有人留言说:“订阅四个专栏,你看得过来吗?”
正好今天在使用的时间记录软件“ihour”提示我从去年11月2日开始使用至今“500小时”达成。加上2017年的半壁江山即将完全沉溺在时间的长河里,就把上面提到的几件事情的时间记录写写,平均下来看看是否真的花了不少时间?时间记录就暂时把范围定在2017年1月1日-2017年5月25日。其实就是三件事:
读书共232小时,平均每天96分钟。
写作共153小时,平均每天63分钟。
跑步共55小时,平均每天22分钟。
这三件事,算是完全自我的事,没有其他人打扰。这样一算,其实平均一天有3个小时,我能自由掌控。挺好的,不是吗?
不过自己倒是经常说自己没有自己的空间,看来是我自己的幻觉了。所谓“讲数而不要讲理”,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一个小感想,时间记录一定要精确,不要模糊。比如,读书25分钟,那就一定是集中精力的25分钟,而不是一边回微信一边自拍,看书3分钟。一开始持续集中的时间必定不长,不要在意,积少成多。到了后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自然就上去了。
比如我自己的记录,上面的数字看到是我一天平均读书96分钟,并不是我一次性读书的结果,而是分散统计的结果。可能是我早上地铁上读书20分钟,中午午休时间25分钟,下午返程地铁上20分钟,晚上睡前25分钟这样。我也很少能心无旁骛的连续读书40分钟以上。
其实这也是所谓碎片化阅读的一种表现,只是碎片得不那么零散罢了。现在对于碎片化学习,好像大家都不怎么待见,总是提倡需要板块化学习。我原来也是这么想的,一定得找一整个大块的时间来学习。关键是我们大多数人现在根本没有这个条件。没有条件当然就得重新想办法。
其实想想即便是我们在读书的年纪,学习的时间总可以算是一大块了吧。但也不是今天全是语文课,明天全是数学课,后天全是英语课,对吧。还有我最近看到一句话说得挺好:学习的时间可以是碎片化的,但学习的内容一定不能碎片化,它应该是有结构的、自洽的。
最后,把app“ihour”推荐给你(似乎安卓平台没有,不过类似软件很多,MrTime是一个不错的时间记录软件),愿你也能记录自己的时间流逝。和时间做朋友,而不是让它成为你的敌人。
谢谢您的关注与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