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持续进行 古岭新 著《四两拨千斤——写作老师教你如何提笔》的书评?
为什么本书告诉我们写作需要触发?
为什么说:“触发”是写作神奇世界打开大门的一把钥匙?
为什么这么说呢?触发=觉察力。
为什么说:“触发不管是触景而发,还是触物而发,它都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主观感受后产生的一种触悟”进而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开端。
为什么大多数写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常常感到文思枯竭,没什么好写的内容,会将身边万事万物都可以作为写作题材的宝库忽略。
还有很多你心中关于写作的疑问,也许都可以从本文中得到答案。
触发是写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初学写作者要锻炼的功夫。
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的叶圣陶对于触发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所谓触发,按作家叶圣陶的说法,即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事,由此事理感悟到彼事理。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意思。
触发之所以重要,首先它是写作者获得写作题材的一条途径。一个人只要有一定的思考能力,他接触客观事物时,总要进行思考与分析,并从中得到一种看法、一种印象、一种体验、平时我们把这些东西积累起来,往往可以派上用场,成为我们写作的题材。
尤其是当人们从体验着的事物中发现新的意义,它就会帮助作者激起写作的欲望。
举个例子来说,据民政局统计,2020年一季度我国离婚率高达39.33%,其中天津的离婚率是所有省份中位居第四位竟然高达63.62%。作为一个居住在天津的市民,看到这么高的离婚率,自己的心中真的有一些触动,以及带来了一些思考,分析表象下的原因。
进而作为一位正在迈向婚姻殿堂的同胞,在看到这样一个消息,你是否可以分析出产生的原因呢,以及对我们的影响,让大家做好怎样的准备,怎么样让自己在寻找另一半的道路上可以做出走完一生的选择等等。
真的,这也可以看作是触发,帮助我们获得写作题材的力量。
触发还是“悟理”的一把钥匙,它能帮助写作者在实践中感悟新的事理,进而写出立意新颖的文章。
触发不管是触景而发,还是触物而发,它都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主观感受后产生的一种触悟。
正如作家叶圣陶曾说:“作文有新味,最主要的是触发得来的事理”,初学写作者应由此得到启示:面对一件事,为什么有的人感到文思枯竭,没东西好写,这除了生活不足,知识浅薄的原因外其中很主要的一点恐怕与平时没有好好训练触发的能力有关。
叶圣陶也曾说:“触发是每个学习写作的同志必须练的功夫”,“要写好文章,就要在包罗万象的客观事物中训练触发”,获得触发。
例如: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事件:“马云外滩的演讲”引起的监管层行动,以及造成“蚂蚁金服”延缓上市的结果,通过各类报道让全民普及了支付宝的盈利主动力,以及“花呗和借呗”的盈利模式,它所存在的金融性风险。
通过这样一件件大事是否对你有所触动呢?成为写作的对象,通过自己查材料,收集信息发表自己观点,形成一篇文章。
触发=觉察力,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万事万物都可以作为自己的写作对象,只要有一个行为、一个语言表达的不足、一个为人处世的不成熟、一个与人沟通过程的表达技巧的失误、一个工作中发生的错误。
触发我们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并想办法加以改正避免再犯,以至于触发我们写作的灵感,成为我们写作的对象。
例如:生活中我们和别人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吵起了架,更甚者大打出手。出现这种事,对你是否有所触动呢,你是否会形成觉察力,发现自己的问题。
从别人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发现自己的不足,也从自身的角度,看待对方,发现自己处世的问题,触发我们思考,成为我们写作的对象,分析事件背后中的原因。
工作中在同事关系上、在自己与部门领导的关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是否可以触发你我的思考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发现自身的不足,并想办法加以改正。
另一方面,在工作中我们无法避免的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工作中,如果你出现了“情绪失控”的行为,那么你就要想自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态呢?在分析的过程中就可以写一篇文章,
在解决写作方面的文思枯竭,没东西写的困局。
从一个角度上说:触发也是“觉察力”让我们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修正自己的各方面发展方向,用写作去全方位提升自己,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
希望你有机会的情况下,也开始写作,去体会这种进步的力量,向期待的幸福生活迈进。最后,写作的磅礴画卷真的需要“触发思考”的波动,去打开神奇的世界之门,并为在生活中惊起涟漪,创造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