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一种修行至高法门,非无上智者不得入门。
佛陀某日上课,一言不发,用一低头的慈悲,捻起一朵莲花。
三千弟子(概数,形容多)面面相觑,无人知晓其义。唯有摩柯迦叶,微微一笑。佛陀见状,便将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传于迦叶,这便是禅宗的起源。后经达摩老祖,驾着芦苇渡江,传入中国。
今天要说的,跟这个禅宗……没有任何关系……
儒家,土生土长的学问,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通常被视为士大夫的高尚学问,偶尔被看做迂腐愚民之学。从未被看成修行之法门,直到有了《黄庭禅》。
张庆祥从儒家经典里挖出了宝。短短几句,博大精深。
问题一:修行修什么?
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
’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孟子·公孙丑上》
这番话是孟老夫子说的,又是心,又是志,又是气,让人感觉蛮乱的。让我们先厘清一下几个概念。没那么精确的,大家意会一下就好。
心:整体上的,长久保持一种稳定的,叫做心。
意:意是包含在心内的,短暂的,不长久的那个部分。
念:念是意中那个最磨人的小妖精,执念执念,是牵动意的东西,时间上也更短。就是当下一刹那的分别,念字拆开就是「人二心」。
这三者都是想法,念不停冒出,构成了意,而意一旦反复长久持续,就会变成心。恶念产生恶意,恶意演变为恶心,最终就成为恶人。可见维持善念、秉持正念有多么重要。
言:就是想法的外在呈现。不单指语言,还包括动作,神态,眼神等等。所以,孟子批判告子,不得于言,勿求于心是不行的。这是向外求,打个比方,一个彬彬有礼的君子,搞不好是个骗子。
在说到「志」:志是心意中积极的、向上向善的部分。气,可以看做是一股能量,在人的精微体运行。志是气的统帅,说明志是可以控制气的。想想看,当你立志要做一个事业有成的人,是不是心中会涌现一股积极奋斗的气。
说了这么多,修行修的什么?
孟子曰:养浩然正气!
若能仔细观照自己,便可以觉察到,愤怒之时,高兴之时,悲伤之时,喜悦之时,都会在「黄庭」处产生一股气血的波动。把这股气血养成浩然正气,就是修行。
小知识:黄庭就是很多人说的心轮,它的位置就在我们胸口正中央、两乳中间、大约一寸见方的那一小块区域,深入皮下几寸。
问题二:怎么修?
确定了目标,就要找手段。这个修行次第仍然在经典之中——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大学》
大学,大学问,说明这里说的不仅仅是治国这种小学问。关键四个字,在明明德。
在:位于。要找一个东西,你要去哪里找?在,直接指向这个东西的所在。
明明德:这三个字放到一起才好理解,后面的明德,名词,表示清明的本性。德,是儒家用来表示本质的专用词,正如道家的道。于是可知第一次明,做动词用,表示擦亮,让……明亮起来。
就是说,修行的方法是,让自己那个清明的本性变得透彻,蹭亮蹭亮的。
后一句从知止,到定、静、安、虑,最后得。说明知止是起点,只要这个头开好了,就保证了80%的成功。那么,对于知止的解读,就变得异常重要了。
知:知见。知见是个中性词,从正面解读,是智慧;从负面解读,是妄念。
止:停在某处不动。那么停在不该停的地方就是固执,执着;停在该停的地方就是放下。
由此可见,知止的含义为:把妄念放下,或者把智慧保持。
要放下妄念,又可以落脚到第一个问题上,回归到黄庭,只是观照每个情绪背后气血的涌动。气,就像河流,有奔流如虹,有时会静静流淌,但究其本质,就是水流。
任何我们对它的解读,都是妄念。于是,只要反复知止,回到气血的本质,很快就能进入「不二」境界,无论它再如何翻腾,都能够轻松自在了。
免责申明:若按此法修炼以至于走火入魔,大叔概不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