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思小妞
01
为什么掌握了那么多时间管理方法、熟知那么多时间管理工具,还是觉得时间不够用、或者时间没有被用起来?
很简单,因为时间管理根本与技巧无关。
时间管理当然有“捷径”可循,书店里上兜售的那么多“方法论”总有一些用处。每个人都可以摸索出一套自己的时间管理方法。不过在我尝试过诸多时间管理技巧和工具后,最终还是全部放弃了,原因有二:
1.那些方法让我很难坚持下去。
就拿经典的“番茄工作法”来说吧,设置一个25分钟对我来说有时根本不够用,见客户、开会、团队讨论时,我无法突然叫停说“设置的25分钟到了,我要休息3-5分钟。”
2.使用时间管理工具往往会浪费更多的时间。
本来随手一记就可以解决的事,现在却要打开手机、进入App,在上面输入待办事项、设置好Deadline、完成后还要记得去点一下显示“已完成”状态。一个流程下来感觉形式感大于实际意义。
最好的时间管理技巧用起来一定是得心应手、不费力、不耗费额外精力的。所以我放弃了那些经典方法、流行工具,摸索出了自己管理时间的一些朴素做法:
02
追求记录的便捷性而非工具
我有一个随身、随处携带的小本子,比手掌略大,然后把待办事项(比如10点开会、下午两点给客户A打电话)、重要事情(今天一定要提交年终总结、约了11点去医院检查)、容易忘记的事(取快递、上网缴电费)一股脑全纪录在上面,每页只写一件事,而非把事情都罗列在一张纸上。
这么做有一个好处就是如果突然发生意外,可以在那页纸张的空白处继续追加对此事的follow情况。当该事完成时我会把这页纸的一角折起来,提醒自己不用去翻看了。
当然,我不可能时时刻刻和这个小本子形影不离,当它不在手边而又发生了一件需要记录的事情时,我会发消息或微信给自己(毕竟手机和我们几乎是形影不离的),提醒自己把这件事记录在案,确保不会遗漏。
03
小事多任务处理、要事留整块时间
我有一个原则是:做正经事、大事时尽量留出整块时间争取一口气完成,无论是三小时还是半天、一天,如果这件事需要你花时间、耗费脑力和精力才能完成好,那就一定为它留出尽可能多的时间。而类似一些不需要走心、无需花费太多脑细胞的小事一定要秉持mult-task原则去做完。
工作和生活中有很多这类小事可以搭配组合一起去完成,比如:接听不重要的电话+看邮件(不是回邮件)、开“形式主义”的会议时+在脑海构想项目的PPT框架、洗内衣裤的时候+听电子书。
关于小事“它应该符合这样两个条件:1.你做起来不费力;2.短时间(10分钟以内)能搞定。
04
从自己最想做的事开始
虽然“要事优先”这个原则已经被尊为神旨,但对于很多人来说执行起来真的很困难。如果能坚持完成还好,如果半途而废估计会因为搭上了大量时间还没有完成而沮丧、生气,其他事情的完成效果也会受影响。
而且“要事”来就是主观性很强的概念,有些“要事”可能悲壮色彩略重,让人一想到就会觉得有很大压力;而有些“要事”也许因为你当天心情很好或者别人夸奖了你而突然自信爆棚,艰巨的“要事”也变成了“易事”。
所以,在众多待办事项中不妨先从自己想做的事情先开始,让自己渐入佳境,一件接一件的去完成手头的事情。
05
时间管理是人生观问题
以上三点说穿了还是偏技巧,但如果你不弄清楚究竟什么事对自己是最重要的?自己的目标是什么?究竟想成为什么人?这类问题,可能再多方法也是枉然。就如同知道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生活一样。
时间管理说到底是人生观问题。
我相信每个热衷时间管理的人都是非常在乎时间的人,但如果我们不先问问自己:你如此高效地想去完成一件事是为了什么?经过“管理”多出来的时间你想干什么?当因为追求高效而让一件事情的效果打折扣时容忍度有多大?那所谓的时间管理只是在追求形式。
我会想各种办法让自己在做一些事时能够更快、更多的去完成,比如同时处理好几件小事、行动时永远风风火火、在任何等待的时刻——比如排队等车、等候就医——一定要做其它事,比如看书、写提纲、组织素材——不允许自己干等、或四处晃悠。所有这些行为都是为了能抠出更多的时间让自己写书稿、写专栏。
写作在我人生中是一件“正经事”,不能像写日记记录心情那样随意,所以我必须尽可能多的匀出整块时间给它。和很多写作者不同,我无法在机场候机时或在咖啡馆喝杯咖啡的时间就拿出电脑写稿子,这对我来说过于仓促和紧迫,我写稿子时一定要端坐在书桌前、留出至少三、四小时的时间去完成。
因为有了“要写稿”这个目标,所以才会有动力去想方设法抠时间、明白哪些行为是可以缓哪些行为是必须紧迫、或者不允许的,时间管理自然而然也就执行起来了。
只有想明白了那些很“终极”的问题才能真正做好时间管理,而所谓的技巧、方法,不过是让我们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时走得更顺畅一些。
END.
思小妞 坐标美国 ”轻职场“概念创始人,多家媒体专栏作者、职业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