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应该是10月份的一篇文章,原来是《不平等童年》一篇读后分享文章,后面由于读书会形式发生了一点改变,文字稿也丢失,只能重新写一下,由于时间纬度拉长,内容和文字也有所改变。
众生普渡了吗?
这辈子我最怕读人文类的书,因为我最怕去揣摩,最怕去想象。所以一直比较喜欢看一些历史,地理和纪实类的书。《不平等童年》不是我喜欢的那类书,因为我觉得和孩子们相处,尽可能不用工具书的思想去套用。分享《不平等童年》读后感,纯粹因为李小丽,号称是A宝二妈的一个朋友,因为那月,她是会务官,整个群里没有人主动申请分享这本书,出于朋友之间的关系,利用在成都出差的日子,很认真把这本书看完了(后面才知道这期读书会看完这本书的很少)。
由于本人智商较差,看完这本书后,没弄懂这本书中心思想是什么。书中反复强调的中产阶段要多放松对孩子的管控,工人阶级要多关注孩子。但本书从头到尾也没有很好的佐证这个观点。书中的列举的家庭中,除开一个是原生态家庭,其余都是离异重组家庭,看得我后背发凉,最终所有孩子的“结局”,也就这个原生态家庭孩子稍微好点,也许能证明一个观点,如果想孩子过得好,夫妻之间感情和生活一定要过好,可惜书中一直没有说出来这个结论,虽然这个结论很明显。
参加读书会快一年,感觉整个读书会妈妈们很焦虑,爸爸们很从容,但表达观点的人不多。爸爸们偶尔几次出场,还是有几份惊艳。妈妈们总想在读书会里寻找答案,能给自己的孩子有个正确的思想普渡一下,能有个正确的方向,孩子的人生路能平坦些。一年下来,不知道孩子们有没有都被普渡,反正我们家的A宝这一年下来,依然如故,只是每次读书会能和小朋友们玩就很开心。
孩子的大方向
前几天读了一篇关于北京黄庄的帖子,对比想起了去年高中毕业20年的聚会,当时有几个同学是北大、清华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而且这几个人本科都不是很好的学校,而且还有个是高考时考了个专科。脑海里顿时浮现了一个问题,孩子的未来时间到底有多长,真的像是黄庄的孩子一样,埋头苦干,就为了十二年学习的高考吗?
前天,朋友圈里得到消息,高中的同学明年就得去美国读书了,想了下这个同学的历程,高考是师专,后面去华中师范读的研究生,然后去大学当老师,现在又考博去美国,这个时间纬度差不多20年,不知道黄庄的那群少年40岁的时候有没有我这个同桌的这种高度,有没有她拥有的幸福美满的生活。
当时读书会我分享了要多关注孩子的小细节,少去决定孩子的大方向。原因是孩子的思维和能力的上限,是我们做父母难以估摸的,更不是我们能决定的,要让孩子成长,就要抓好生活、学习和思维等方面的细节,让他们对生活感兴趣、对学习感兴趣、对获取感兴趣,有良好的人格、独立的思维等,我们不能决定孩子们是否成功,但我们应该能保证孩子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信心、充满期待,让他们不停歇的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可能是10年、20年,甚至有可能是一辈子!
体育是什么
(本段很多文字为摘抄)
《不平等童年》这本书所有有个共同点,所有家庭中孩子们都爱好体育,学校也比较重视体育,这也是中西方教育的最大不同,中国体育教育放在口头上,西方(包括日本)落实到真正内容上。
刚结束完上马,赛后感就一句话:马拉松来不得半点虚假,平常怎么练的,在赛场上就体现出怎么样的成绩。人生何况不是如此,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儿》中说道“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孩子们看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体育是这方面最好的体现,不努力,不需要说教,赛场上就能看见高低,就能深深影响孩子们的心灵,有比这个更好的说教吗?
科学的体育运动能教孩子们真实,能会让孩子们面对成败,不管平时怎么样,谁都无法决定比赛中会取得一个什么样的成绩,唯一能做的就是坦然面对,坦然面对自己的竞技状态,坦然自然条件,坦然面对一切,进步是无数汗水堆积而成,成功是无数失败推动前进,体育能很诠释这所有。
科学的体育运动能让孩子们保持健康的身体,只要身体健康的,没有孩子们克服不了困难,只不过是时间问题。当看见姚明拿着交通大学毕业证书,有没有人想过,黄庄的那帮孩子里面因为题海而埋没了不少“姚明”。身体成长需要快乐的时候,我们的孩子们在挑灯夜战,当人生需要努力的时候,我们却在放松玩耍,这不正是我们现在孩子们的路吗?不要去看那些所谓成功的案例,毕竟那只是几亿分之一,而且记录成功者,很少记录他们失去的东西。给孩子们一份快乐,还孩子们一份健康,应该是我们父母应该做的。孩子们的世界,还需要他们自己去探拓和挖掘。
我和孩子们
南京马拉松,最后一公里,我牵着女儿和儿子的手冲过终点,看到了孩子们的笑容,他们也感受到终点人们从心里面的祝福和夸奖。未来的日子,作为父亲,我想给他们的就是健康,快乐和真实,培养他们独立的人格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