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初中开始就立志当一个数学老师,并且在数学上还算有所造诣。理科也学的不错,唯一差一点的就是生物。想着应该去个湖南大学没有问题,最后也只差一分而进了首师大。在万念俱灰地情况下,调剂到文科专业,还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从最初的鄙夷到喜欢上政治学,也用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
摸索地过程中,我做了这些事情,或许能够帮你快速进入一门文科专业。
默写
我之所以开始认真学习,一方面源自于闺蜜的帮助,另外一方面来自于老师的鼓励。在大二评完奖学金之后,我就感觉奖学金这种就是属于记忆力好背诵会了,也就有了。这想法被老师知道,老师当时说了一句话:“那人家也是会背,这就是别人比你强的地方,你连背都不会,你还羡慕别人拿奖学金。”
于是我开始我疯狂的背诵过程,大二上半学期,学校开的课程是《政治学原理》,每次上课我都会认真记笔记,因为老师根本不给PPT。下课后,有时间就去图书馆,没事每次背完之后,默写。
碰巧刚上那时候老师领我们读书会,我负责主讲两本书,一本是《中世纪政治思想史》,另外一本是《社会契约论》。前一本书的时候,我还属于对政治犯困的时候,我一开口,老师就知道我连三分之一都没有读完。后一本书,我想我可不能再这么憋屈,于是对照着《政治学原理》讲的内容,把《社会契约论》看了不下四遍。然后开始默写书的框架,以及关键内容。
从最初的默写才能记住十分之一,到后来不需要默写就能全部记住,这个阶段大概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
看视频课
每天默写完回到宿舍,到宿舍之后打开电脑看《易中天品三国》,我虽然没有看过《三国演义》全部内容,但感觉易中天老师的分析十分有意思。在他的介绍中还多次提到吕思勉先生,于是我就去买了吕先生的《中国通史》,看了一点就丢在家里的橱柜上,因为感觉和实际情况有点相差甚远,去年暑假的时候,我还翻了翻,感触又有点不太一样。
每看一集内容,我都是把里面的话,精确到每一秒都抄下来。现在我还有这个习惯,如果视频课讲得好的话。研究生半年来我就把复旦大学张双利老师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代表人物思想研究》看完了,也是一边抄,一边想。大学的时候,除了易中天的公开课,我最喜欢的就是清华大学郭刚老师的,谈很多政治哲学名著,我也会听。有时候听听耶鲁大学的公开课,感觉人生充满惊喜,感觉很多观点,有的上课老师提到,有的没有,而且分析思路更加开阔。
不过有的公开课,我放弃了,比如博弈论,因为不是学经济出身,很多也看不太懂,复杂的博弈感觉还是挺累的。
出外听课
北京最大好处就是地理位置非常好,各种资源都有,清华、北大、人大都不远,坐地铁公交就能到。大一的时候,听学长在我们班分享考研经验,说大学四年几乎都是在北大度过的,最后他考上了北大的研究生。
班上同学也有去北大听课的,我想着别人去,自己也不能落下。于是就开始我复杂的听课过程,当时大二也不太懂可以通过清华北大听课的公众号看,而我是通过人人上一个“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找到人大开设的一门政治哲学课,听了两个学期,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到后来的《社会契约论》,这是我去的固定的课程。有不懂的问题,我会私信老师。考上研究生之后,我向他汇报的时候,他还在说:“你怎么不考人大,人大的党史系才是最好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不固定课程,也就是当我知道有清华北大讲座公众号之后,我会跑去北大听听,在北大听一个外文老师讲亚里士多德的时候认识了北师大的一位学姐,偶尔聊聊天,感觉内心圆满。还有幸见到张静老师本人,后来我才知道她那么有名,天哪,我还不知深浅跑过去质疑老师上课讲的内容。还有一些别的老师,总之出去旁听的记忆真的是那么幸福。
写在文末的话
在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班主任老师带我们开读书会,没有读书会,我就知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没有读书会,我就不知道这么书籍,更别谈因为这些书籍而跑去人大听课;没有读书会,就不会现在有说话滔滔不绝的我。印象中大一的时候,我第一次回答问题,我都感觉到自己全身都在发抖。
后来有朋友评价我说:“小明,你这两年太拼了。”其实严格来说,我是想努力学习了,我就一直很拼。前提是我感觉学的有没有意思,所以首先还是需要有人鼓励,这就离不开我的闺蜜。
好闺蜜一辈子,说得大概是这种道理。写到这里,其实想说的就是要向学霸转变除了兴趣大概还需要一个默默在背后支持你的闺蜜,让你不孤独。
(偷偷告诉大家,大一的时候,我都出去玩了,没有奖学金。通过这些之后,我的绩点瞬间4.0以上。大学平均掉大一那时候没有努力极低的成绩,最后还是3.9以上。)
写到这里,在阅读的你有想说的吗,如果有的话,可以留言,我在等你,感觉写的不错,可以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