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真正的“前门楼子”吗?提出这个问题,我相信有不少人认为我可能疯了。
毕竟,提起前门,别说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就是没来过北京的外地人也从不陌生。几十年的“大前门”香烟风靡全国,烟盒与烟纸上都标画着前门的图案;而且作为北京皇城中轴线的最南端,前门的地标性意义影响深远,以至于在开国大典前夕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中,前门就曾出现在伍佰元币值的纸钞上,一直使用了6年,到1955年才正式停用。
然而,烟盒上的大前门和伍佰元纸币上的大前门,怎么会是两种图案呢?
奇怪吧。这种混淆一直在困惑着我们,乃至我们的父辈。
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前门呢?
其实,前门就是老北京内城城门中的正阳门,因地处内城最南端,而古代又将南北按传统风水认知分为“阳”和“阴”,所以这座北京内城正南端的城门,就被称为正阳门。又因其地位紫禁城的正前方,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给它起了个朗朗上口的俗称——前门,并一直沿用至今。
严格的说,真正的前门是伍佰元纸币上的正阳门。“大前门”烟标的图案仅是正阳门的瓮城箭楼而已。但是,普通百姓对俗称的耳口相传(最主要的因素)和“大前门”香烟的风靡全国,让真正的前门楼子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瓮城箭楼成为人们心目中“前门”的真正形象。
不信吗?那你可以问问你身边的人,就拿着正阳门城楼和瓮城箭楼两张图片,十个人中有多一半会选择箭楼。
然而,从古代建筑规制的角度来看这两座建筑,很明显,无论从等级、规格和规模来说,正阳门城楼都远远高于箭楼。正阳门城楼通高40.36米,通宽41米,进深21米,面阔七间,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朱红梁柱上饰金花彩云,为三重檐垂楼阁建筑;箭楼通高38米,通宽62米,进深32米,西阔七间,东、南、西三面各辟四层箭窗共94孔,后出抱厦五间、设三门,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为重檐堡垒式建筑,城台设券门,与城门相对。
一个是三重檐的歇山顶的楼阁建筑,一个是重檐歇山顶的砖砌堡垒建筑,在以木结构为建筑核心的古老中国,单凭砖木的区分,就能看出两座建筑的等级差异。而且,一个是三檐,一个是重檐,箭楼就这样又被比下了一头。如果从功能上区分,砖砌的箭楼与曾经的瓮城连为一体,主要用于御敌;正阳门城楼,是内城南端主城门,专走龙车凤辇,直通太和殿。一“拒”一“迎”,更能看出两座建筑(其实准确的说是一个建筑体的两个部分)的规格大不相同。
前几年有部电视剧,片名叫《前门楼子九丈九》。剧情不错,但片名又是一个坑爹的误导。按照度量换算,九丈九相当于33米,这比箭楼高度少了5米,和箭楼进深长度相当。可见这个“前门”是指的箭楼。连“文化人”都混淆了,更何况普通百姓对“前门楼子”的认识呢。
这种混淆从明中期一直延续至今,以至于从清中期开始,人们将大栅栏和珠市口一代通通划进了“前门”的范围。前门,从一个建筑称谓,外延成一个商业圈子。
人们都知道,在这个古今繁华了近三五百年的前门地区,成就了大批的“老字号”,从绸布、药品,到鞋帽、餐饮、戏楼,等等等等。以至于在今天,在前门地区,商铺仍旧鳞次栉比,每天迎接着南来北往数以万计的游人。
然而,真正的前门却不见了,瓮城城墙拆了,一个建筑体就这样在“时代的发展”中被活生生地一分为二。问题来了,到底谁才能代表前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