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的症结,在于人太少。
最近和朋友聊天,大家有个感慨。厦门和其他的一线二线城市比,还是差了一大截。出去外面走走才知道,他们的地铁是早就连成片的。他们的商业是如此发达,哪里都可以便利地买到东西。他们的城市是任何时候都在堵,早上11点多点开武汉、北京、上海、广州的城市地图,会发现基本上都是拥堵的红色,厦门市一片绿。
厦门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小清新,小而美的一个城市。但实际上厦门也不会很小,从厦门岛内开车绕到岛外的山区,也要快2个小时。只是我们说的厦门,大部分都说厦门岛和鼓浪屿。如果单看厦门岛,那厦门确实是一个小城市。但是这个城市,目前是二线城市。这个二线城市和其他二线城市比,人口是少了一些。
端午的时候开车绕过环岛路,经过观音山和五缘湾商务区。观音山沿着海边建起了一排高楼,晚上有大型灯光秀。结果车行在三条车道宽的环岛路上,有一种空旷的感觉。在其他城市建筑物底商发达的对比之下。厦门很多办公楼空置,基本无底商,到了晚上基本上空无一人的。绕到新建的五通码头酒店,路修得笔直笔直的,路上基本上没什么车。厦门人口主要集中在岛内老牌的中山路厦禾路一带,新城只是城市候鸟们上班的地方。来到岛外,人就更少了。岛外是睡城,商业更不发达,楼下的酒吧、奶茶店开什么倒什么,很少能够坚持一年的。
觉得厦门还是人太少了。
一是厦门要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抢人大战。针对本科,甚至是专科以上人才,放宽落户要求,建立落户绿色通道,户口在落在岛内岛外自由选择,多开放一些岛内的人才房,保障房,给他们提供一个没有后顾之忧的居住生活环境。其他外来职工降低居住证办理时限办理门槛,目前居住证要登记半年才能拿证,提供路程补贴,开展免费的技能培训,尽快让他们融入厦门生活,为厦门发展做出贡献。
二是优化土地规划,适当增加商业和居住密度。一方面有人来,商业化程度增加,商业发达,一方面成熟的商业配套又吸引了大部分人口进来消费,刺激经济发展。目前厦门的状态是到了晚上,街道就比较冷清。路上有星步布一些酒吧,但是鲜少人问津。厦门人的晚上似乎只有咖啡一条街比较热闹一些,其他的人潮都在大商场里,商场下班,人潮就退散了,很难形成人气。
三是降低办公准入门槛。一些既定引进产业的办公楼予以放开进驻资格,摒弃不切实际的一栋楼引进100家同业态公司的想法。采取负面清单制度,吸引更多样的企业入驻办公,促进办公楼去化。允许办公楼部分改变用途,负一层,一层可设置餐饮购物底商,完善办公配套,吸引办公人潮。
四是合理规划交通路线,降低通勤成本。厦门地铁开通1号线,年底将开通2号线,即将连成片,运力大大提高。运力提高的同时,可以适当降低票价,吸引更多的人做地铁。现在厦门地铁的上座率还不是很高,上地铁很容易就找到位置坐。
五是利用厦门滨海优势,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业。旅游业不止可以吸引大量的游客,也能够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晚上厦门的海边可以用冷清来形容的。其实如果把长长的海岸线开发起来,让游客可以听艺人的演唱,吃带点咸味的海鲜,吹夹着鱼腥味的海风,让游客回忆起在海岛的故事,也是别样的体验。在厦门很少有这种适合游客的休闲的海边。岛内也可以适当发展一些夜游项目,现在只有筼筜夜游,是不是也来个大型山海实景表演,印象厦门呢?
或许是我们对厦门的期望还是太高,恨铁不成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