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两娃看见我吃粘玉米,突然跑来和我抢着吃,一边吃一边连说真好吃,之前她俩可是连看都不带看的。我一直偏爱粘玉米,对甜玉米不怎么感冒,俩娃正好相反,每次买玉米我都会买两种,渐渐娃吃得少了,每次还会浪费。后面我买得也少,直到最近只买粘玉米,可能是耳目渲染看我经常吃,好奇想尝试尝试,也许是没得选。总之,这一转变实在有点意外。
这让我联想起兴趣从何而来?
认知
行为
情境
认知:通常兴趣是一种积极的正面的认识倾向,建立在自己熟悉的事物上。就像孩子看着妈妈喜欢吃玉米,可能觉得那玉米也许很好吃。如果没有看到身边人经常吃,或者压根没见过,兴趣就无从谈起了。
行动:持续行动是兴趣的前提。记得李笑来老师说:“往往不是有兴趣才去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只有行动起来,去实践,去更新迭代,做的多了,熟能生巧,自然就擅长,擅长了,比别人做的好了就有成就感,兴趣就来了,就会更喜欢做,就会更擅长,更感兴趣,进入良性循环。不要把“没兴趣”当作“不去做好”的理由。
情境:兴趣需要环境的激发,书香世家出天才正是这个道理。我有个表弟非常优秀,上次和舅舅舅妈聊天,他们说从小就没怎么管过他,包括老师要求的听写从来都是自己完成,那他学习成绩为啥一直那么好呢?作文还获过全省一等奖。他们无意中说了一句话记忆犹新,“我们经常在他面前看书备课,他很好奇,从小就爱上了阅读。”
因此,兴趣并非天生,不是因,而是后天培养,持续行动并不断得到强化和正向反馈,逐渐产生的果。
当然,大量消耗意志力的也不是真正的兴趣,难以持久,在培养孩子兴趣的过程中,首先让孩子充分尝试和接触,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一旦决定就要日拱一卒的行动,当孩子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帮助孩子渡过难关,多肯定多鼓励,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和太多任务,孩子在一种放松状态下更能激发孩子的兴趣,产生内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