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令十字街84号》------
对于书信的记忆起于初中,止于大学。还记得那时好友给电台的姐姐写信,幸运的被播出,好友就开始整天一箩筐一箩筐的收到来自五湖四海的信件。那个时候,和好友一起阅读信件好像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那么多陌生的人向你敞开心扉,诉说着自己的迷茫,困惑,以及对遥远的内蒙古的好奇。。。后来上了高中,终于有了自己的信件往来,却是隔壁班的男生们和初恋,那些个懵懂的感情,如一股溪流,流淌在字里行间,表达着少男少女青涩的情谊。后来竟然形成了习惯,有些话不知道怎么表达,会通过信件的方式发给对方,延续至今。大学时期,印象最深的就是洋洋洒洒写了一封十几页泡着泪水的家书。好多信件到现在还静静的躺在娘亲家床头柜的抽屉里,偶尔翻阅依然怀念。在这个快速交流即时通信的时代,交流变得太有效率,不再需要翘首期盼和两两相望,人与人之间的情谊也迅速贬值。可就在我们自以为省下的时空缝隙里,遗失了太多的美好。
大洋彼岸的作者和英国旧书店老板以及雇员之间长达二十年的书信往来,直至书店老板逝世,两人也未曾谋面。唏嘘叹息的同时,却也觉得唯有如此才长久,才会变成经典流传于世。只因那份永久的遗憾。书中并未描写二者之间的情愫,却字里行间透漏着最真实的欣赏和情感以及相互之间的依赖。所谓soulmate,仿若在另一个时空找到了同样的自己。可故事还可以有别样版本,一个靠修改剧本为生的女作家遇到了穷困潦倒的二手书店老板,共同的爱好和精神的高度一致使他们走到了一起。于是我就想,一个总是写作的女子必然没有精致的妆容,甚至作息颠倒,偶尔缺乏灵感的时候会不会情绪暴躁,一个穷困潦倒的老板又是否会琐事缠身或者自怨自艾呢?当丰满的理想遇到骨感的现实,当花前月下遇到柴米油盐,是否依然会是经典流传于世?就如张爱玲笔下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最合适的永远来得最晚,其实不过是岁月磨砺了精致的容颜。又或许两人此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可以演绎一段经典的爱情故事。
无论如何,我们记住了查令十字街,记住了这20年的情谊,还有那深入灵魂的感情。不由想起汤唯和吴秀波的《不二情书》:爱情,像只奋不顾身的海鸥,除了等待还有寻找,如同海鸥捕食,看准了水下的鱼,收了翅膀,一猛子栽下去,就像寻死,不管不顾,有的满载而归,有的一无所获。疼的撕心裂肺,却依然相信,依然寻找,只为了那个对的人出现。想起了那对老夫妻,最平凡的爱却给了我最深刻的体会,爱情细化到了生活的一点一滴。可面对现在快节奏的生活,感情也变成了快餐式,又有谁愿意去慢慢谈一场所谓的爱情?“爱既然可以做了,那谁还去谈啊”,那种等一封信漫长如一生的感觉早已不复存在,可为什么我们不试着慢下来,多些沉淀,慢慢去寻找,慢慢去发现,抛开那些欲擒故纵的把戏,把真心拿来爱一场,谈一场慢节奏的感情呢?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