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专栏编辑:文言明语
推荐语:小小的“我”,跟着父母去收割,辛劳的父母总是有干不完的活,属于我们的是没完没了快乐。让我们跟随作者去看看,东北黑土地的丰收,看看在那块土地上的快乐,让累并快乐着的那段时光重现。理事会乡村专栏推荐!
文/大眼怪
我来自东北的黑龙江,记得小时候家里收割麦子的时间是在“伏天”,是非常热的。那种场景,我到现在都记得非常清楚。
黑龙江的夏天,不如关内的那样闷热,对比之下,也算是“凉爽”的了。我说的是对比。这是我离开家乡,在北京居住了二十多年后的总结。家乡的夏天也会很热,但不粘、不闷、不躁。它的热是那种火热、干脆、清爽的。通常也只是在中午时,让人感觉到它真正的热情,早晚又恢复了相对的凉爽。所以,东北是适合避暑的地方。
三伏天,麦子成熟了,收割时节也到了。这个时候正好放暑假,于是我们这些小孩子也跟着父母一起上阵。
每天的准备工作
你可能会有点奇怪,一个收割麦子而已,有啥可准备的呢?其实不然,准备工作还真是非常多的。有个别工作从头一天晚上就开始了。比如,磨刀。
这个磨刀,不是大家通常想象的磨菜刀之类,我这里所说的是镰刀,是收割麦子的最重要的工具了。如果这个刀不给力,那就会直接影响收割的进度。通常这项重要的工作是由父亲来完成的。
头天晚上,吃完晚饭,我们小孩子就把白天的劳累给忘记了,好像一顿晚饭就扫除了一切的疲劳。然后,就跟小伙伴们疯跑起来,或者跳皮筋儿,或者捉迷藏…无论做什么,反正不能闲着。
而父亲的工作似乎还没有结束。
吃完晚饭,他先坐在那里抽上一支烟,是旱烟,不是现在这种成品的卷烟。然后,就开始磨镰刀了。把磨刀石放在一个宽一些的板凳上,旁边还要准备一个碗,里面装一些清水。
磨刀其实也是力气活。将刀锋在磨刀石上来回用力的磨(就是推拉的动作吧),每间隔一小会儿就要用手捧点水浇在磨刀石上。我分析主要是为了降温,要不然就起火星了。
父亲每晚至少要磨5、6把镰刀吧。等都磨完了,大约也要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这时候,我感觉父亲的晚饭也快消化完了。然后母亲便喊我们回家睡觉,嘴里说着睡觉了,明天还要早起呢。
确实,收麦子的日子,早上都要早早就起床。现在想想,其实,起得最早的是母亲。
我们还在睡呢,她已经起来了,等喊我们起床时,母亲早已把早饭做好了,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忙,就她自己完成的。母亲的辛苦更多,就象父亲晚饭后还要磨刀一样,母亲晚饭后还要洗碗、收拾卫生。每晚她是最后一个入睡的,而早上又是第一起床劳作的。
吃完早饭后,开始准备要带到田里的东西。除了收割用的镰刀之外,最最重要的就是水。
为什么说重要的是水呢?你可以想象一下,三伏天,顶着烈日在田里挥舞着镰刀干活,一会儿工夫就汗如雨下,不用太长的时间,身体里的水分就会被消耗掉。这个时候,就需要及时补充水分。所以,下地收割麦子,一定要把水带足。
水一定要多带,我们通常是用一个白的塑料桶来装,整整装满一桶。至少是一桶,有时候可能是两桶。凭我的记忆,大一些的桶大约有十斤左右,小的可能也有五斤多。这个桶,就是通常装白酒的那种。有点象现在超市里的那个大容量的料酒或者是白酒的桶一样。
在此,我要重点说说这个水,我们家的水可是非常好的。不是普通的白水,也不是用糖兑的水,而是用蜂蜜兑的水,而且这个蜂蜜真是纯天然的,不象现在,有可能是勾兑的。现在想来,这样做可能很有科学道理的呢。人体大量出汗,水会大量流失,这个时候可能是容易低糖的。所以,在补充水的同时,里面加了蜂蜜,可能也同时把糖给补充了。
除了水,还有自家园子里的黄瓜、西红柿、小葱等,每天也带很多。通常还要带上午饭。这样能够节省时间,多干活。
田里的辛苦和快乐
收麦子的时节是三伏天,虽然我们东北的伏天没有北京这边热,但毕竟是三伏天呀。
为了尽量少受点热的煎熬,就要早点下到田里去。
到了田里后,趁着早上还不是特别热的时候,马上就干起来。
通常是父亲第一名,挨着排下来的是母亲、哥哥、我、弟弟。每个人都哈着腰,屁股是要撅着,腿似蹲非蹲地,整体上有点跟健身的“深蹲”动作类似。镰刀不停地挥舞着,然后汗水也很快就参与进来了,在脸上不停的跳舞,给你捣乱。身上呢,也用不了太长的工夫,就都被汗水给湿透了,真的就是汗流浃背了。如果要是使劲搓,都能搓出泥来呢。
手上呢,没多大的工夫就沾了泥,然后再擦脸上的汗水。这样擦着、汗出着、流着。等到中午左右,看看我们三个小孩子的脸,就跟小花猫一样了。又有点像唱戏的,好像化妆了,脸上一道道的,总之,是花花的。再看看父亲和母亲,他们的脸上倒是干净得很。就好像他们没出汗一样。
成熟的小麦麦穗尖尖的,很坚硬很扎人。收割时,天气又热,大家都是挽着袖子。一天下来,手、小臂都会被划到,会留下很多深浅不一的“小伤口”,其实是出了血的痕迹,只是不深而已。用水洗的时候,有个别深一点的会非常的疼。但那个时候也不在乎,谁也不说,好像这都是正常的,有什么好说的呢。
出汗呀、被划伤呀,这些都是小问题。最主要的是,腰疼。这个是我感受最深的了,到现在我好像还能感受到那种疼。刚开始割的时候还好,等割了一会儿后,腰便渐渐开始疼起来,再坚持一阵子,感觉就要折了、断了,好像要直不起来了一样。那种疼,真的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就连现在想着,腰好像都要疼起来了。
每个人不仅要收割,还要自己捆扎。就是自己目测衡量,判断大约够一捆了,就放下镰刀,开始打捆。打好的捆,就把它立在田里,这样有利于干燥。然后再割再捆,这样循环往复。没多大工夫,回头看去,原来是以“片”的形式呈现的麦子就一排排地以捆的模样站在田里了。
中午时候,太阳热辣辣地直射在大地上。干了一上午,这个时候也饿了。于是,就找个稍微阴凉点的地方,或在田埂上,或在相邻点的田间小路旁,总之是要有树的地方,哪怕就有一棵也好,开始吃午饭了。午饭通常蔬菜就是黄瓜、小葱蘸酱,还有西红柿,主食,可能是玉米面的贴饼子,或者是玉米面的煎饼。可能是干活太累,饿了,吃起来狼吞虎咽的,感觉特别香,甚至香得不得了。
午饭后的休息时间,是我最期盼的了。记得好像也就半小时吧,很快就过去了,然后就开始下午的劳动。
三伏天收麦子,最怕的是突然而来的大雨。俗话话,三伏天就象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的。有时候,正干得热火朝天的,突然一点云来,马上就下起雨来。这个时候迅速放下镰刀,赶快将已收割下来的麦子迅速码成垛,上面是尖尖的,底座很大的圆圆的那种。最上面那层尖尖的,用一层田埂上的野草覆盖,麦子就不会被淋湿,而且水会自然地从上面往下流。这样,就把麦子保护起来了,不至于被淋湿而发霉。等雨过后,再将刚刚码好的麦子垛拆了,将麦子一捆捆地摆放在田里,进行晾晒,以防霉变。
虽然,我们每天出门时也都带着雨具,所谓的雨具吧,一般就是塑料布,就是白的那种。好一点的,可能还会有一个雨衣。这主要是为了人躲雨时用的。小雨,或者不急的雨还好,这些雨具还是可以发挥作用的。如果遇到急一点的雨,那就等着变成落汤鸡吧。
就这样,每天又累又快乐地收着麦子。通常收麦子的时间会持续一周。然后,就会晾晒,晾好了就开始脱粒,再然后是脱壳,那个时候就看到白面了。
那一周,每天白天都非常累。可是晚上吃完晚饭后,又开始跟小伙伴们疯玩起来,早把白天的累给忘记了,就连白天疼得要断了腰好像也不疼了。
那个时候,生活不富裕,但是感觉是那么快乐。即使多年后的现在回忆起来,仍然感觉那么亲切!而且,不知道为什么,还很怀念那个累却是快乐无比的时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