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深。

中华第一个见诸史书的始祖母华胥,履迹雷泽生中华民族第一个敬奉的始祖伏羲。在文献中,最早见到有文字记载的龙出于古雷泽水域。《山海经·海内东经》曰:“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首,鼓其腹则熙。

三皇五帝:雷泽湖泮诞生了中华第一个有姓氏的男性始祖伏羲;少昊生于空桑之域;炎帝是龙族为伏羲之后,起源于山东鄄城羊里水;黄帝得宝鼎于冤句;《归藏》说:“蚩尤出自羊水”,蚩尤战败,肩胛骨葬于巨野北大野泽畔。

尧舜时代:上古部落联盟首领尧(前2214-前2097年)、舜(前2127-前2029年)、禹(前2081年-前1978年)主要活动在这一区域。舜生于姚墟,舜耕历山,渔雷泽(姚墟、历山、雷泽皆在鄄城)

大禹治水后划分天下为九州。

有关于西王母

西王母又称"王母"、"金母"、"瑶池老母"、"瑶池金母"、"西池金母"、"金母元君"、"王母娘娘"等。西王母形象经历了从半人半兽、形象狰狞、掌瘟疫刑杀之神到握有长生不死药的吉神、天界女仙之首,再到化育万物的创世女神的多次转变。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不同的形象和信仰使西王母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位"千面女神"。

西王母古部族存在的时代,从最早的神话传说来看,大致在"五帝"时代。然而,五帝时代因为是传说时代,各部族的疆界不明,无据可资。自古就有王母娘娘的记载,在晚唐诗人李商隐游泾川时曾在诗中写道:"瑶池阿母倚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西王母和周穆王的会见,这是西部民族和东部中原民族和睦相处的写照;《汉武帝故事》中也有关于西王母的描述:"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她将三千年才结一次的仙桃赠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表现了她对汉武帝的赏识。

2014年11月11日,西王母神话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神话传说

西王母的神话故事历经了两次演化。汉代是西王母神话传说演化的第一个阶段。这个时期,西王母居住在西方玉山(又称昆仑山)的石洞中,是一个人面兽身的怪物形象,另外,山上有长着牛角、满身豹纹、声音如犬吠的怪兽--狡,还有长着红色羽毛、喜好食鱼的三青鸟。

成书时间稍晚的《穆天子传》中的西王母形象有了较大的变化,由半人半兽的凶神变成了帝胄出身且多情的贵妇人,还能和穆天子相互赋诗歌咏,在谈吐中显出雍容华贵的气质来。在《汉武帝内传》中,西王母又变成了一个年约三十、容貌绝世的女神。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把西王母神话传说和周穆王西征、汉武帝西巡的历史事实联系起来,西王母形象人格化、神化传说故事化,其中周穆王和西王母在瑶池相会的故事广为流传,源自神话传说的西王母形象逐渐完善而丰满起来。随着西王母的形象由老变少、由野变文,其信仰也被道教汲取,西王母成为道教中"女仙之首"、最受尊奉的女神仙,在天上掌宴请各路神仙之职,在人间管婚姻和生儿育女之事。唐宋之后,西王母开始成为杂剧、小说的主人公。小说、戏曲中的西王母形象,延续人形化吉神的概念,成为天界女神形象。

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这首名为《瑶池》的七绝,是一首以神话传说为背景写成的诗。诗里写到了两个很不一般的人物,一个是西王母,一个是周穆王,周穆王称得上是历史上一位著名的“驴友”,他一路西行到了据说是黑海和里海之间的旷野之地。这两个人一个是天上神仙,一个是人间君王,在人们惯常的想象中,西王母是一个风姿绰约、雍容华贵,但也有些多管闲事的女神。在最早记载西王母的《山海经》中,她是个神、人、兽合体的怪物。有专家推测王母娘娘的原型是青海一带游牧部落的女酋长,只是后来在人们的传说中才变成美丽迷人的东方女神,最后合成并成道教玉皇大帝的王母娘娘,天界传说中,在玉皇大帝之前是帝俊,因为道教才有了玉皇大帝。帝俊的妻子是日母羲和。

周穆王是周朝第五代君王,在位55年,是周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君王。他是我国历史上最富于神话色彩的君王,传说他活了一百零五岁。他年轻时就喜欢修炼成仙的道术,一心要学黄帝乘车马游遍天下的名山大川。他当国王时已经五十岁了,当时周王朝国力强盛,喜欢游玩的周穆王四处巡游,尤其很热闹地“西游”了一回。传说他坐着八匹骏马拉的车,一日能行三万里。为他驾车的是当时有名的驭手造父,周穆王这个首席马车夫的家世颇为显赫,可以一直追溯到黄帝的孙子颛顼的孙女--女修(传说,她吞玄鸟之卵,生下儿子大业。大业就是伯益的父亲,所以,她是嬴姓族人的老祖母,秦国君主和赵国君主共同的祖先。)造父的祖上有好几位都是周王的马车夫,为了让周穆王的西游更有派头,造父专门跑到桃林,即那个追赶太阳的夸父死去的地方,为他挑选了八匹骏马。

周穆王如此兴师动众地西游,除了他本性喜欢游玩,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去拜访西王母。他们二人是否在瑶池相会并无文字可供探究,但他们一个是西陲边地神秘的母系女神,一个是中原大国权倾天下的父系男王,英雄美女,惺惺相惜,有那么一些爱慕之情也很正常,因此这个人神之间、英雄与美女之间的神话故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周穆王郑重地确定了黄道吉日,带上贵重的白圭玄璧和华美的丝织品去见西王母了。西王母在美丽的瑶池设宴招待这位贵客,临别时,西王母作歌赠之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毋死,尚能复来。”大意就是今天人们熟悉的那首情歌:跑马溜溜的山上,跑马溜溜的云哟;跑马溜溜的人啊,你还会再来看我吗?面对西王母的一片深情,周穆王摆出了帝王之尊,拿国家和人民当借口:“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返)而野(您的疆土)。”意思就是说,我的使命是治理国土上的百姓,使万民平均,只有到了那时,我才能回来看你,时间大概是

三年

吧!这样的回答不免令人失望,而且其中有句潜台词就是,

三年

后我要是没有来,你就不要等我了,倘若你不嫌道远,当然也可以来找我啊!

西王母听了周穆王的回答,女人的柔情转眼变成了女王的尊严:“徂彼西土,爰居其野。虎豹为群,乌鹊与处。嘉命不迁,我惟帝女。彼何世民,又将去子。吹笙鼓簧,中心翱翔。世民之子,惟天之望。”大意就是说,我所居住的西土,虽然虎豹成群,但我是天帝俊的女儿,要守住他赐予的土地,不能随便离开。你为了你的人民要离开了,这是你的使命,你好自为之吧!不过周穆王还是很怀念这段感情的,他在一座山上栽下一棵槐树,并题字曰“西王母之山”,以此来纪念自己与西王母的这段感情。只可惜周穆王回去后不久就死了,难复诺言了。不过也有传说西王母到底还是思念周穆王,果真来中原看望周穆王,并与他双双飞升入天宫。

在记载周穆王西巡的历史古籍《穆天子传》中,记载了这个神话。书中说周穆王曾坐八匹日行三万里的骏马,西游至昆仑山,遇到西王母,西王母在瑶池设宴招待这位贵客,临别时二人以歌相赠。书中还记载,穆王南游,在去黄竹的路上,遭遇雨雪严寒,途中有冻僵的人,此景触动了周穆王,于是他作《黄竹歌》三章以哀民。

《博物志》卷三记载:西王母于七月七夜见汉武帝,还带了七枚仙桃与帝分食。汉武帝手下有个大臣名叫东方朔,天文地理无所不晓,天下就没有他不知道的事。汉武帝赶紧派人去把东方朔找来让他认认。东方朔来了一看就说,这是青鸟啊,非清泉不饮,非柏子不食,是西王母的使者,它既然飞来了,那不久西王母也就要来了。汉武帝一听,又惊又喜,赶紧一边让人安排清泉柏子款待青鸟,一边就等着西王母降临。果然过了没多久西王母就来了,还有两只青鸟跟在她两旁。汉武帝高兴坏了,天天拜神仙求神仙保佑,这份诚心总算让神仙知道了,居然还亲自降临,从此以后一定是江山永固福寿绵长了。西王母对汉武帝虔心敬神十分欢喜,于是当面就许给他开疆扩土、文治武功、江山一统的功业,保佑他江山永固。

  从那以后,汉武帝果然是百战百胜。不但打败了南边那些不服气他当皇帝看不起他年轻的叔叔伯伯们,还把这些叔伯王爷们在各自封国的权力都收回到自己手里,让他们服从皇帝的命令,完成了他父亲、爷爷当年想做却没做成的事。在北边,又打败了几百年前一直在边境骚扰的匈奴人,把他们远远地赶到沙漠尽北边去了汉武帝的功绩越来越大,权力越来越大,也就越来越骄傲起来,好大喜功,骄奢淫逸,兴建华美的宫殿修筑浩大的陵墓,宠信美人外戚,搜罗奇珍异宝。国家本来已经四海安宁边疆安定,他偏偏又要为了得到一匹马去攻打更远的国家,为了美人高兴让美人的哥哥领兵打仗,把民间的青年壮丁都征去打仗了,弄得老百姓妻离子散,民怨沸腾。百姓们的怨气越积越重,一直冲到了天上,把天上的神仙都惊动了。神仙们纷纷把汉武帝的所作所为报告给西王母,西王母一听就生气了,本来看他是个虔诚恭谨敬天惜民的皇帝,才保佑他的,可没想到他竟然借着上天的恩惠这么为所欲为,这样的人怎么还能继续受到上天的护佑呢?所以西王母不但不再保佑汉武帝,而且降下灾难,还把派去帮他的天上的神将都召了回来。于是汉武帝的好运就到头了,他跟前能征惯战的将军一个个都去世了,而靠着裙带关系爬上去的将军本来就不会打仗这下更是败仗连连,连宫里他最宠爱的美人也生病死了。

  泰山脚下有个王母池,里面供奉的是西王母。西王母不单在这里受人间香火,还要每年三月初三在这里过生日,宴请天上地下各路的神仙,开瑶池蟠桃大会。传说,这是汉武帝给她修。

  汉武帝是历史上有名的喜欢求仙访道的皇帝,他不光是做皇子的时候经常到道观里去烧香拜神仙,就是后来做了皇帝,不能整天往外跑了,他还在皇宫里单独辟出承平殿来供奉神仙,天上的西王母是神仙中专管赏罚的,如果她看到世上的人都不敬重神仙,不孝顺友爱,她和王母娘娘不同,她喜欢忠于爱情的人,遇到她不满意的事她就会将下瘟疫灾荒做为惩罚。这时候,她看到人间打从皇帝开始就这么虔诚,这么敬重神仙,心里头很高兴,就真的显灵七月初七这天晚上,汉武帝又到承平殿祭祀供奉的神仙,这时候就有青色的鸟从西方飞来。这鸟长得神采奕奕的,不同于平常的鸟雀,也不怕人,就在承平殿里落着,也不离开。汉武帝就不明白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只谁也不认得的鸟飞来是个什么兆头呢?这下汉武帝可就慌了,他知道这是上天降下的惩罚,是天上的神仙生他的气了,就赶紧想办法补救。他打听到,泰山这个地方是神仙居住的处所,在这里可以上达天听,当年秦始皇在这里封禅就是对上天说话的所以汉武帝也就紧忙着去泰山封禅祭天。在宫中最受宠的美人病故后的第二年,汉武帝就跑到泰山上来封禅了,可是封过之后,却不见上天有任何表示,这一来汉武帝心里可犯嘀咕了,是天上的神仙没听见,还是自己的诚心不够?那就第二年再去吧。所以,他第二年就又上了泰山,而且为了以后常来常往住得方便,他就在山下修建了行宫,来封禅的时候做为皇帝行宫,平时就做为供奉泰山神的东岳神庙汉武帝还命人在泰山上探寻水源,终于在山南向阳的山坡上找到一处水质甘冽的泉眼,于是在这里依照传说中西王母与周穆王瑶池相会的样子,为西王母修了一处殿宇,与山下的行宫遥遥相望,做为西王母在凡间的居所,希望西王母能够显灵临凡,在这里居住。

  后来,汉武帝前前后后一共来了泰山八次,但再也没有见过西王母,不过有人在泰山上拾到西王母所遗的玉钗,献给汉武帝,于是知道西王母不再接受了他修的瑶池,不再怪罪他了,他的江山算是保住了,但却也再不肯见他,于是汉武帝把玉钗收藏在宫中。后来到了赵飞燕时候,打开放玉钗的木匣,玉钗化为一只白燕飞走了,不久,汉朝也就亡了。所以民间都知道泰山瑶池中当真住着西王母,对诚心的人有求必应十分的灵验,就把这里叫做王母池。

  从汉朝至今,虽朝代更迭,但王母池的香火却是世世代代延绵不绝。直到如今,台湾和港澳还不断有人年年春节千里迢迢赶到这里给西王母上一柱香,祈求全家一年平安。

明清两代,宝卷与念卷成为民间宗教借以表达其宗教思想、参与精神生活的重要形式。与西王母有关的神话、信仰等文化资源,被民间教派融汇于宗教宝卷之中。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时期的西王母形象和信仰发生了较大的分化,西王母的神格和信仰在宗教宝卷中得到空前的提升,从而形成了有关西王母的新的形象与信仰。在《护国威灵西王母宝卷》、《瑶池金母金丹忏》、《王母消劫救世真经》等宝卷中,西王母仍旧有明显的道教神仙色彩,但是民间宗教教派在把西王母这位千年来在民众信仰中举足轻重的神灵引入民间宗教中时,把西王母的神格进一步放大,变形成为一位至上神,集创世和救世为一体。

在民间信仰中,西王母的形象进一步世俗化、人格化,明清小说开始对西王母加以"人间天界女神"的想象,与正统宗教不同的是,民间宗教中的西王母既不像佛教中的释迦牟尼那样庄严肃穆,也不像道教中的三清那样冷漠高远,而是时时向人间流露出慈母一般的关怀,这与以往道教体系中的西王母形象并不一样,是明清以来西王母形象的一个新的特点。

明清"宝卷流"民间宗教的兴起与流传,把西王母信仰进一步带到海外。道光末年传入福建的一支民间宗教改名为"先天教",但仍延续青莲教的传统,以瑶池金母为至尊,并随着华人的脚步逐渐传播到南洋。以宝卷为载体的西王母信仰与民间宗教一直流传到东南亚的北婆罗洲、马来亚半岛以至暹罗国。西王母信仰传入台湾的时间当与传入南洋的时间大致相同。

西王母信仰之所以经久不衰,其主要原因在于她融入道教文化后拥有的"长生不老"、"送子"等神职。

后羿去找西王母要不死药,到达西王母当时的住处昆仑山需要度过弱水,十日同出的时候,弱水被晒得滚烫。“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深。”。但是后羿过去了,西王母很赞许他,给了他一个人吃了可以飞升成仙的量。

介绍一下华夏族的女神,天帝俊的妻子羲和,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太阳女神与制定时历的女神。

羲和的原始形态来源于远古神话,在时代的更迭中她由最初的“日母”演变成“日御”,在后来的不断演化发展中,羲和又作为太阳神话、天文史官的代表人物,明确地承担了文化的功能载体。

中国部分学者认为:羲和、常仪是通为一人,“羲和、常羲,亦同一人名,同一故事之变也”。因此,羲和也是一位日月女神。

关于羲和的原型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南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译:在大荒当中,有座山名叫天台山,海水从南边流进这座山中。在东海之外,甘水之间,有个羲和国。这里有个叫羲和的女子,正在甘渊中给太阳洗澡。羲和这个女子,是帝俊的妻子,生了十个太阳,十二个月亮)于是羲和首先以日母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而前。她是人类光明的缔造者,是太阳崇拜中至高无上的神。

在以后的演变中又有了《楚辞·离骚》中的:“吾令羲和弭莭兮,望崦嵫而勿迫。”(译:“我命令羲和停鞭慢行啊,莫叫太阳迫近崦嵫山旁”),《楚辞·天问》:“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王逸注:“羲和,日御也。言日未出之时,若木何能有明赤之光华乎?”(译:羲和还没御日出行,若木之花为何放光?王逸注解:羲和,是为太阳驾车的神。)又演变成了御日的神,并开始第一次应用于诗歌创作。至汉代由于《前汉纪·前汉孝宣皇帝纪卷第十八》:丞相又奏言古有羲和之官。以承四时之节。以敬授民事。(译:丞相又上奏说古代有羲和的官员。以承接四季的节日。以慎重任命百姓的事务。)(出自《前汉纪》)又发展为一种官职,不难看出羲和这一文化现象对文学、政治的影响之深。再到后来,又在诗歌体系中滋生出了“羲和鞭日”、“羲和敲日”、“羲和练日”、“羲和倚日”等等意象。羲和的日母形象、她的御日形象坚不可摧,无论它是日神还是日月神,她已成为原始人类心中理想的太阳崇拜对象,为人们塑造了一幅优美的令人充满想象的御日图,羲和每天不慌不忙地赶着龙车,掌握时间的节奏,驱使着太阳前进并和太阳一起日出日归,并且这一形象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更是大放异彩,她的原型深深地为人们打下了这样的烙印。

《山海经》所载,羲和为日母并帝俊之妻,她生有十个太阳挂在扶桑树上,由母亲“职出入”,安排轮流巡游天空。据郭璞引《归藏·启筮》,日母羲和主职太阳们从东到西,形成早晚晦明,先民的时间观或许正由太阳东升西落的运转而来。但“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所以又有后羿射日的神话。

《山海经·大荒南经》羲和浴日,后人把这个故事进行了扩展:羲和每日为十子套好龙车,拉着十子晨明时分从曲阿出发,定昏时分来到蒙谷,然后又赶往汤谷,帮孩子冲洗去一天的风尘,然后迎接第二个当班的十子。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羲和跟十个孩子严格按时度过每一个白昼,给人间送去温暖。整个叙述角度都是围绕羲和——太阳之母如何陪伴十子恪尽职守地为人类服务展开,塑造了一个善良、慈爱、自制、没有个人生活和需求的伟大的中国母亲形象。一方面,反映了这个神话产生的时代背景,中国正处于母系氏族时期,神话是氏族社会母权时代的产物,表现出一定的女性崇拜;另一方面,这种女性崇拜意识一直存在于人们的潜意识里,虽然在后来的父权社会意识的压制下,这种潜意识与男尊女卑的社会意识形态相结合,就对女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道德规范标准。羲和这样的母亲形象应运而生并生生不息,存在于中国人对于母亲的集体记忆中。

《羲和伴日》这个故事,羲和在与东方天帝结为夫妻之前,长得秀美异常,结婚之后,就再也没有关于她的外貌、语言、情感方面的描写,有的只有她做的事情:为十子“准备光彩夺目的龙车”,“看着十子消失在蒙谷这才驾着龙车,在已经变得清凉的夜空中,掠过群星和云彩,朝着汤谷赶路,去迎接下一个当班的太阳”。十个太阳除了严格遵照自己的职责按部就班地由母亲牵引着从汤谷来到蒙谷,让母亲为它们洗去一身的尘埃外,故事没有在外貌、性格、内心活动、语言等方而添加任何笔墨。

平常人们形容无可比拟的极大的功绩时,就借用“女娲补天”和“羲和浴日”这两个故事来作比喻,称为“补天浴日”。这是指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和羲和给太阳洗澡两个神话故事。后用来比喻人有战胜自然的能力。也形容伟大的功业。

神话羲和的儒化,中国早期神话,女性占有重要席位,如西王母、女娲都是。母系社会,女性主导着人口生产,创制神话的初民,自然会打上女性生殖崇拜的烙印,羲和以女性出现于神话。当母系氏族瓦解,物资生产取代人口生产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男性便逐渐步入权力结构的核心。在男权社会,掌握文化典籍的男权难于容忍女性凌驾其上,对早期神话女性的独尊地位进行改动,这在情理之中。男权阶层往往两种途径达到彰显自身权力的目的。让女神沦落为男权的附属。如羲和,神话产生之初,本为太阳尊神,她驾御龙车巡游天际。后来,羲和从太阳女神演变为“帝俊之妻”,是实现女性神格去权力化的目的。再后,羲和与帝俊生太阳,就产生新的太阳神。在母系氏族,子嗣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当人口生产让步于物资生产后,男性逐渐意识到因自身体力优势而带来的社会地位,其自身价值即得以认同。

即便如此,男权文化主导者似乎还不能接受女性羲和为太阳尊神,职司如此显赫的神祇。既有尊神,就应当有专人驾驶方显尊贵,于是,羲和又进一步演变为太阳神的驾手。至此,太阳女神羲和遂演变为帝俊之妻并日御了。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译:有个女子正在替月亮洗澡。帝俊的妻子常羲,生了十二个月亮,这才开始给月亮洗澡。)帝俊之妻常羲既然是十二个月亮的母亲,毫无疑问,她就应该是月母神了。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云:“与羲和当即一人。”吴任臣注:“羲和、常羲,有陬氏。”郝懿行疏:“《史记·五帝本纪》云:‘帝喾次妃娵訾氏女曰常仪。’《大荒西经》又有帝俊妻常羲,疑与常仪及此羲和通为一人耳。”

《山海经·大荒南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郭璞注:“羲和盖天地始生,主日月者。也故《(归藏)启筮》曰:‘空桑之苍苍,八极之既张,乃有夫羲和,是主日月,职出入,以为晦明。’又曰:‘瞻彼上天,一明一晦,有夫羲和之官,以主四时,其后世遂为此国。作日月之象而掌之,沐浴运转之于甘水中,以效其出入旸谷虞渊也,所谓世不失职耳。”

羲和见于《大荒南经》,从经文来看,羲和是十个太阳的母亲,自然就应该是日神了。但从郭注来看,羲和只是日月的主神。就是将羲和与常羲视作一人。

如果从别其异而言,羲和与常羲在典籍记载中,分属日神、月母神,当然应该视作二人。如果从主其同而言,羲和与常羲从词义而言,实际上是一词之分化,以为一人,亦未尝不可。如吴其昌先生即认为:“羲和常羲,亦同一人名,同一故事之变也。”这在中国古籍的记载中尤其得到了显豁的体现。《易·离》云:“日月离乎天。”离即附丽、附著之义。《易·系辞上》亦云:“县(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可见日月是天地间最为显明的事物。《系辞下》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日月成了天地间光明的薄泉。“物有同状而异所者,予之一名。”因此,古人就用同一个词来指称太阳和月亮。

根据考证,羲和部落遗址位于东海之滨的中国山东省日照汤谷太阳文化源旅游风景区内。这里留有太阳神石、太阳神陵、老母庙、老祖像、观测天文的石质日晷、祭祀台、石椅、石磨、积石冢等遗存,出土过石斧、石锛、石铲、石箭头等器物。

回望历史

据《海内西经》记载,昆仑山是西王母所居。昆仑山脉位于今新疆、西藏、青海境内。然而中原民族知世有昆仑,实是战国之后的西部地理概念,因为西王母是汉族广泛崇敬的神仙,而今昆仑山下是少数民族地域,少数民族中并不见对西王母有特别崇拜心理。这说明西王母并非是当地少数民族的先人,也说明古西王母部族很早就融入了中原民族,今已不独存在,否则西王母传说就不会存在于汉文化中,而是应存在于今昆仑山下的少数民族文化中。

昆仑有西王母是中国西部地域扩大之后,西王母作为中国西方的神灵,按其居西的方位,在中国西部万山之最的昆仑山应有其庙堂。此情即如西王母在中国东部的泰山亦有庙堂一理,是西王母文化传播的结果,按照中国西部界线,以及对西王母古部族的归属,作为古戎族的祖先来研究,西王母古部族的生息地只能在泾、渭、洛三河中上游地域,其祖庙也应在这一地域。

从泾川回山王母宫遗存的建筑内容资料来看,不似其他地方一庙、一池这样简单的遗存,而是一处专门的、完整的关于西王母的圣地。泾川回山王母宫无论从所处的古西部地理位置、遗存及多种古籍的记载、当地民俗信仰都与西王母息息相关,确认为是古西王母部族生息之地的祖庙所在。由于战国时期后,泾川回山周围的广大地域已成为中国内地,再言是西部外域,已与当时历史不符,且失去了神灵的无限神秘感,加之西王母古部族早已不存在,所以,战国之后的文人在整理关于西王母的神话传说时记在了昆仑山,实为西王母文化西移的结果。

《古今图书集成》平凉府古迹考记:"回中山,在州西三里,脉自昆仑来,上有王母宫,下临泾水,一名宫山。周穆王、汉武帝尝至此。"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回中山名闻天下与回中古道有着密切关系,是汉唐"丝绸之路"上的一座名山。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回中宫是秦汉帝王的行宫,汉代回中宫在今泾川县回中山。

由于回中宫位于回中道上,秦汉封建统治者对此十分关注。多次巡幸至此。西王母与周穆王、汉武帝约会的故事并非纯属虚构,而是在一定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推断演绎出来的。

有关西王母与回中山更早的文献资料记载我们已经很难觅到,可以肯定,最晚到了唐代,人们便认定泾川县回中山是西王母故地。唐代后期,泾川回中山已经有了专门祭祀西王母的殿堂,也有了"王母宫"这个名称。

天峻县西南20公里处,一座独立的小山西侧有一口深十几米的山洞。据学者考证,这是5000多年前西王母古国女首领的居所,已命名为西王母石室。石室内有千姿百态的岩画和过往僧道题写的经文、绘画。石室对面曾建有西王母寺,已经坍塌为平地。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掘出土了有"长乐未央""常乐万亿"铭文的汉瓦当等珍贵文物,说明西王母寺遗址当属汉代,从而证明早在汉代人们已公认此石室与西王母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弱水,《山海经》说:昆仑之北有水,其力不能胜芥,故名弱水。后来就泛指遥远险恶,或者汪洋浩荡的江水河流,古代神话泛指传说中称险恶难渡的河海,险而遥远的河流。

说说和弱水有关的地理位置

        《尚书·禹贡》:"黑水西河 惟雍州, 弱水 既西。"又:"导 弱水 至于 合黎 ,馀波入于 流沙 。"上源指今甘肃山丹河 ,下游即 山丹河 与甘州河 合流后的 黑河 ,入内蒙古境后,称额济纳河。

        《山海经·西山经》:"劳山, 弱水 出焉,而西流注於 洛 。"指今陕西北部洛水上游某支流。

        《山海经·大荒西经》:"﹝ 昆仑 之丘﹞其下有 弱水 之渊。"

        《史记·大宛列传》:" 安息 长老传闻 条支 有 弱水

西王母 。"

        《后汉书·西域传·大秦》:"﹝ 大秦国 ﹞西有 弱水 、 流沙 ,近

西王母

所居处。"所指皆在西方远处以至国外。

        《汉书·地理志下》:" 金城郡 …… 临羌 。"原注:"西有 须抵池 ,有 弱水 、昆仑山祠。"可能指今青海。

        《后汉书·东夷传·夫馀》:"北有 弱水 。"当在今 黑龙江 省境内。

        《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六年》:" 魏 主循 弱水 西行,至涿邪山。"当在今 蒙古国 境内。

        《新唐书·西域传上·东女》:"有 弱水 南流。"当在今青海或西藏境。

        《新唐书·北狄传·奚》:"以 奚 阿会部 为 弱水州 。"当在今 内蒙古 东境。

        《海内十洲记·凤麟洲》:" 凤麟洲 在西海之中央,地方一千五百里,洲四面有弱水绕之,鸿毛不浮,不可越也。"

        宋 苏轼 《金山妙高台》诗:"

蓬莱不可到,弱水三万里。"

        《西游记》第二二回:"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

        清·范阳询《重修袁家山(袁可立别业)碑记》:"苟徒以炼神眠气,脱壳飞升,逍遥间散于

蓬莱

弱水间。独乐其乐,而无忧世忧民,则虽历劫不坏,世又何贵有此神仙哉!"

        《红楼梦》第二五回:"一足高来一足低,浑身带水又拖泥。

相逢若问家何处,却在蓬莱弱水西。"

        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地质略论》:"呜呼!现象如是,虽弱水四环,锁户孤立,犹将汰於天行,以日退化。"

"三千":喻其多。虚词,表示数量很多

"一瓢饮"

见于《论语·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吃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贫困简陋的小巷中,别人都受不了这样的清贫,颜回却不改变向道的乐趣,颜回真是贤德啊。

这个典故多用于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犹言爱河情海。(十日同出,弱水被晒得滚烫,用来比喻爱情尤为恰当。十日是天帝俊和日月女神羲和的孩子,被爱情的十个结晶暴晒滚烫的弱水,你如果在如此滚烫的弱水中,鹅毛,芦花都会沉底的弱水中,只取一瓢饮,你就是一个有品德的人!在滚烫的弱水中,不取三千守爱情的清贫,却得一瓢滚烫,是品德。作为一个读书人,不应只守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不改其乐是为贤,在滚烫的弱水中,(古代三妻四妾)独对一瓢饮,是文人的品德。)《红楼梦》第九一回:"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始见于《尚书·禹贡》:"导弱水至于合黎。"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郑康成曰:'弱水出张掖。'"按古籍言弱水亦见于《史记·大宛传》、《汉书·地理志》、《后汉书·东夷传》与毕沅注《山海经》等。

        据说"弱水"是天下最弱的东西,连鹅毛都承受不起.

        弱水、青水出西北隅,以东,又北,又西南,过毕方鸟东。

--山海经·海内西卷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比较易懂的意思是,很多的水,只要其中的一小部分。引申为,对于爱情,很多的女子当中只为1个女子。"弱水"的意思其实不是很清楚【说文解字卷九载,弱,桡也。段玉裁解:注:桡者曲木也。所以鄙人以为此处的弱水只是表示用水瓢取水而已,弱若解做凶水、不浮之水於此处怕是极不合理的。取水时用瓢左右晃荡,怕有选取之意,遂为"只取一瓢饮"】;但是整句话,就是说要对爱情专一。

1、"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出自《红楼梦》第91回,《纵淫心宝蟾工设计,布疑阵宝玉妄谈禅》。

2、古时许多浅而湍急的河流不能用舟船而只能用皮筏过渡,古人认为是由于水羸弱而不能载舟,因此把这样的河流称之为弱水。因此在古书如《山海经》《十洲记》等中记载了许多并非同一河流而相同名称的弱水。山海经载的昆仑之北有水其力不能胜芥故名弱水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有些称谓一直流传并且还在用,比如甘肃省的地图上还有一条弱水河。弱水也用来特指位于西北的婆夷河或黑水河,当然也只限于特定的地理学著作。后来的古文学中逐渐用弱水来泛指险而遥远的河流。比较有名的是苏轼的《金山妙高台》中有句:蓬莱不可到,弱水三万里。这是弱水第一次与具体的数字连用。张孝祥的《水龙吟--望九华山》中也有一句'缥缈珠幢愚卫,望蓬莱、初无弱水'。其他的诗词中就很少见弱水的句子了。反到是后来的小说中用的比较常见。

《西游记》第22回唐三藏收沙僧时有诗描述流沙河的险要: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这是第一次正式的弱水三千的提法。

        鲁迅先生在他的《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地质略论》说道:虽弱水四绕,孤立独成,犹将如何如何……《红楼梦》第25回中也有提到:"那道人又是怎生模样:一足高来一足低中,浑身带水又拖泥。相逢若问家何处,却在蓬莱弱水西。"这里也是指遥远的意思。

再到后来弱水引申为爱河情海。这便是我们口边的弱水三千的意思。第一次正式的提出在《红楼梦》第91回纵淫心宝蟾工设计布疑阵宝玉妄谈禅:黛玉道:"宝姐姐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不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前儿和你好,如今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今儿和你好,后来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和他好他偏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不和他好他偏要和你好你怎么样?"宝玉呆了半晌,忽然大笑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黛玉道:"瓢之漂水奈何?"宝玉道:"非瓢漂水,水自流,瓢自漂耳!"黛玉道:"水止珠沉,奈何?"宝玉道:"禅心已作沾泥絮,莫向春风舞鹧鸪。"黛玉道:"禅门第一戒是不打诳语的。"宝玉道:"有如三宝 。"从此男女之间信誓旦旦就开始用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套话了。

中国黑河自金塔县的鼎新以下到额济纳旗湖西新村段的别称。又称额济纳河。位于甘肃省西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西部。至湖西新村以北分为两支,西支称西河、木林河,北流注入嘎顺诺尔;东支称东河,也叫纳林河,北流注入苏古诺尔。两湖合称居延海。根据1962~1970 年西河莱格敖包站与东河的保都格站的资料,两河年径流量相加仅4.2亿立方米,其中东河占80%。1970年以来,由于水量不断减少,苏古诺尔早已干涸成了盐碱滩,嘎顺诺尔虽是一个盐湖,还保持有一定的水面,最近几年也已经干涸。

弱水也出现在《九州青蘅传》之中。最大的弱水为夜沼,为九州大陆上的一片大湖。弱水之内万物不生,而夜沼之中可看到两种生物--地蟒与夜孙鸟。而它们并不真正生存在弱水中,夜沼其实分为两层,上层为万物不生之弱水,下层是清水。地蟒生于清水之中,而夜孙飞在空中。夜沼可谓是个死亡之地。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937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503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712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668评论 1 276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677评论 5 36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01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75评论 3 39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37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81评论 1 298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21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10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87评论 4 319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71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47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89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4,805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49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